致敬美好生活创造者、守护者,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联合江苏省总工会推出特别策划《时代最强音》。
苏州古镇震泽,自古就因出产优质蚕丝而闻名。在这里,有一位创业者,专心在蚕丝被这个领域创新打磨,从一个“蚕丝作坊”起步,打造出了“苏州蚕丝被行业第一股”。
在江南,一年四季都可养蚕,属春蚕最为金贵。蚕丝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动物纤维之一,也是自然界最轻最柔最细的天然纤维。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纤细蚕丝,韧性却极大。
1公斤的桑蚕丝,系在两辆10吨的卡车上,双向拉开50米而不断。
做一条蚕丝冬被,要用到20720颗春茧,经过36道工序、32层铺叠、90针定位、19道质检,耗时足足69天。
全国劳动模范、苏州太湖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毓芳告诉记者,这样的蚕丝冬被需要纯手工来操作,要层层铺叠井网结构纵横交错,被子制作出来才能不会移位,不会板结。那怎样检验被子好不好呢?胡毓芳支招:可以拉起来看看,一条好蚕丝被的具有珍珠般的光泽,它的丝是非常长非常韧的。
胡毓芳出生于有着绸都美誉的苏州盛泽,父母都从事桑蚕行业。2002年,她拿着七万块钱启动资金辞职创业。在震泽茧丝市场租了3间小门面,靠着一张拉绵桌、两台旧缝纫机、四名女工,开启了自己的逐梦之旅。
胡毓芳回忆起当年的岁月,因为资金有限,所以那个时候她既当老板又当销售员。
创业之初,难免遇上不测风云。一次,有个客户让她马上送40条蚕丝被过去。对刚起步的胡毓芳来说,这可是一笔大订单。
胡毓芳说,当年桑塔纳轿车里最多装个20条,自己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些蚕丝被塞进去。结果当送到目的地的时候,客户讲不要了!
这次受挫让胡毓芳开始立志改变现状,一定要让自己的蚕丝被特别有名,要让客户慕名前来订购。她发现,传统蚕丝被柔软舒适、保暖性好,但时间一长就会板结发硬,内胆也会移位变形。不解决这些“先天不足”,蚕丝被市场很难拓展。
为了破解这一传统难题,胡毓芳四处取经,向苏大蚕桑研究的专家和丝绸领域的前辈们请教,所历时一年多,找出了解决方案。用机器抽丝替代手工剥绵,制成的绵片丝足够长,化解了移位问题;在机器抽丝过程中脱胶,解决了板结问题。而这时,她又发现了新问题。过去很长时间里,市场更关注蚕丝冬被,蚕丝夏被则因为轻薄易脏,销量一直上不去。于是,她和苏州大学共建蚕丝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在业内率先研发出绗缝水洗蚕丝被,攻克了蚕丝被一直以来不能水洗的顽疾。产业难点突破了,产品质量提升了。
这个时候胡毓芳又在思考,这么好的蚕丝被不应该只在小镇上流传,想让蚕丝被像碧螺春一样有名,想让家乡的蚕丝被像瑞士的名表、法国的香水一样有名。
胡毓芳放手一搏,在苏州开设了四十多家专卖店、专柜和加盟店。随后,她还跟昆曲表演艺术家王芳、国家级刺绣大师梁雪芳等联手,把传统艺术融入真丝家纺。
毓芳告诉记者,因为一种梦想、一种魄力,创新再加机遇,传统的行业产品可以改变命运,所以创新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是无时不在的。
经过10多年探索,太湖雪围绕一根蚕丝开发专利45项、版权96项、商标权72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项,产品线涵盖蚕丝眼罩、蚕丝口罩、丝绸面料手机壳、防踢智能幼童蚕丝被等。
2013年,太湖雪亮相土耳其“中国丝绸展”;2015年,太湖雪成为第53届世乒赛官方唯一指定丝绸品牌,为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定制丝绸“国礼”;2016年,太湖雪挂牌“新三板”成为苏州蚕丝被行业第一股……
站在新起点上,胡毓芳又有了新的梦想。2016年,以蚕桑为主题,集产品高端定制、科普展示、蚕桑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崛地而起,以“公司+农户+基地”模式,构建企村利益联结体,实现蚕茧即产即销,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近两年,胡毓芳还招录了11名985、211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成为了新时代蚕娘和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农人。
太湖雪员工朱云说:“胡老师一直有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把企业做到了震泽的领头羊,很多专利技术在整个行业也是领跑者。这边工作虽然身在小镇,但是已经有一个大大的窗口,可以向全世界去传递中国的蚕桑文化。”
在胡毓芳看来,蚕桑是丝绸的根,种桑养蚕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遗技艺,现在恢复千亩桑园,就是要传统的技艺保留下来、传承下来……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蒋丽 杨伟东 杨文斌 玄泽刚 谢学敏 刘扬 吴江台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