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被卡脖子,事关十多亿人的饭碗。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种业翻身仗中,江苏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十三五”期间,江苏稻麦自育品种优质率达到95%以上,“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国首批落地南京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又建起了种业研发高地。江苏台记者带大家走进全国最大的南繁基地海南,认识一群追日而行、上下求索的江苏育种人。
4月的三亚阳光明媚,椰林婆娑,到处是一派迷人的南国风光,而在三亚市海棠区江苏南繁基地,江苏育种专家无暇顾及这样的美景,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 。
“你看我们做的那种纸袋子就是用作水稻杂交的,这是一个材料,这边几个就是一个材料……”
刘喜是南京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万建民院士团队的育种专家。头戴草帽、皮肤黝黑的他,看上去和当地的农民一样。眼下正是水稻杂交、选种的重要时刻,他夹着育种袋、材料标签和记录本,在田里来回穿梭。“我们选一些不同性状的优良亲本做了杂交,然后在它的后代里面,把最好的,我们最需要的挑出来,等到后面它稳定了以后就能成为一个品种。一个品种大概要八到十年时间,相当于培养一个孩子一样。”
海南的光温条件可以使农作物的育种周期缩短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从而对水稻育种材料进行繁殖加代,一年可实现三季种植,这便是“南繁”的由来。每年的10月到次年5月,一代又一代的江苏南繁人,像候鸟般定期飞往海南育种。40出头的刘喜,也见证了江苏南繁基地的巨大改变,与眼前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农业基地形成反差的是当年育种的艰辛。 “我第一年来的时候,坐绿皮车,坐39个小时,随身带着南繁种子,大包小包地拎着,还有自己的行李。来海南大概30亩地就两个人,早上起来炒4碗蛋炒饭,然后天不亮的时候吃完了来下地干活。”
繁重而艰苦的育种工作是刘喜每天的功课,对他来说最大的回报是下一个良种将在他的手中诞生。
和刘喜一样,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李爱宏自豪地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白叶枯病肆虐长三角地区,水稻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农民损失惨重。他的前辈们,就在这里选育出了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扬稻2号,打破了病害的围剿,被老百姓誉为“翻身稻”。而以此为亲本培育出来的扬稻4号、扬稻6号,也为中国的超级杂交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扬稻6号,后来袁隆平院士就推荐这个品种,代表我们中国水稻用于基因组测序的第一个品种。从2005年一直到2015年这10年期间,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前10位的,至少有50%以上都是要用到6号做父本,也就是都有扬稻6号的血缘在里面。”
如今的江苏南繁基地不可同日而语,国内领先的育种平台让科学家专心育种,江苏几十个南繁团队在这里享受专业的育种配套服务。
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南繁育种,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专门成立南繁南鉴站,截至2020年,省种子南繁南鉴站在海南省三亚市建有2个高水平育种基地。目前,全省共有数十家育种单位,近百名育种工作者入驻基地开展水稻、玉米等作物小材料加代、新品种繁殖、选育及品种鉴定等工作。
目前江苏70%的良种都从这里诞生,尤其是水稻育种水平领跑全国,90%以上的种植面积为自育品种。李爱宏非常自豪地介绍:“这个品种金香玉1号,去年刚刚通过了江苏省的审定,一方面它的口感比较好,第二个有香味。我们在品质优质的基础之上,把它的稻瘟病的抗性进行了一个显著的提高,这样子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减少了农民的投入。”
从2007年起,以日本稻米品质为追赶目标的江苏优质稻米品种相继育成,推广面积逐年扩大,在国际稻米评比中屡获大奖,江苏育种成为“苏米”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徐仁飞 孙昕 编辑/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