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中的党史】周恩来:二十年华识真理

2021年04月25日 13:55:2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的话:

  在江苏全省境内,有超过2万处烈士陵园、墓地和纪念地。一座座纪念碑铭刻光辉历史,激励后人接续奋进。值此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江苏新闻广播策划推出系列报道《碑文中的党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铜像广场东侧有一块“仿岚山诗碑”,它是依照坐落在日本京都岚山公园的“岚山诗碑”仿建的。碑文内容是1919年4月,留学日本的周恩来在归国前夕,途经日本京都时写下的《雨中岚山》一诗。清明冷雨中,周恩来回顾起在日留学的心路历程,将所思所感尽吐诗中。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在这春光明媚的4月,记者重访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的“岚山诗碑”,回顾周恩来当年写的这首诗,感受青年周恩来在寻求真理过程中,初识马克思主义的那份欣喜。

  周恩来纪念馆副研究员房士鸿介绍,1917年9月,周恩来怀着“中华腾飞世界”之理想东渡日本留学。但在一年半时间里,他看到的日本虽然在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得到极大发展,但街头依然充满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失业大军;同时,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侵略中国的叫嚣甚嚣尘上,这些都让他不能接受。这一时期,周恩来在探索中陷入生活上和思想上的迷惘。直到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才有了“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的感觉。

  “他看了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以后,觉得这个对我们中国是比较实用的。他在日记里写‘二十年华识真理,于今虽晚尚非迟’,讲的其实就是他当时看到的马克思主义。”房士鸿说。

  初识马克思主义后,周恩来由一个单纯的、处于彷徨之中的爱国热血青年,开始迈出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路的关键步伐。当母校南开中学要创办大学部的消息传来,他毅然决定“返国图他兴”,随后便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当中。

  之后的1920年,周恩来又去到欧洲,先后在英国、法国、德国进行社会考察和革命斗争。通过实地考察并对各种思潮进行比较推演,周恩来最终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

  房士鸿说,“在1921年,他确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后在这个时候,他写信给国内的觉悟社成员,他用的是英文,意思就是我可能确定信仰比你们晚,但我现在认为一个共产主义就够了,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共产主义信仰一经认定,便坚定一生,为之奋斗一生。周恩来纪念馆副馆长施春生表示,在建党百年学党史之际,周恩来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应当是所有共产党员学习的典范:“我们现在也应该有这种信仰。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应该为伟大的中国梦去奋斗,这个信仰应该是非常坚定的。我相信在这个信仰下,中国会越来越好。”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曹勇 刘正则 编辑/赵梦琰)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