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环境+政策 南通海门沙地江滩变身“科技小镇”

2021年04月24日 10:47:21 | 来源:掌上南通客户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春光明媚,走进南通海门临江新区,一个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小城映入眼帘。这里是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在这里生根,60多名留学归国人员在这里创新创业。让我们一起走进海门临江新区,见证这片沙地江滩的精彩蜕变。

  位于海门临江新区的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由海门区和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共同打造,致力于创新药、细胞治疗、医疗器械等领域新产品的研发和孵化。尽管整个项目今年年底才能建成,但前期已与安徽中医药大学等开展了专业硕士联合培养计划,为初创企业提供研发人员储备。

2.jpg

  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

  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海门区人民政府共同组建,联合长三角内外的我国知名药学学府共建,占地525亩,总投资30亿元,致力于推动长三角乃至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据介绍,2019年引进的新药创新、医疗器械、新辅料等12个项目已全部落地。在高端人才的培养方面,专门培养工程博士和专业硕士,2020年迎来了长高院第一届专业硕士研究生。同时,2021年计划引进200位学生。

1.jpg

  “ 创新的源泉就是在人,把知名的学科专家导入进来,对产业的带动特别强,对区域的带动也是特别大的。一定要以产业化为导向,去搞研发。引进的大院大所,一定是跟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要也是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让产业在海门生根。我们自己先把环境做出来,筑巢引凤,然后把凤引进来。”海门区委书记郭晓敏在调研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时说道。

  导入人才,首先要有好的载体和环境

  临江新区与崇明岛隔江相望,本是沙地江滩上的一个农业乡镇,原计划建设一座化工园区。不过面对新的发展要求,当地主动转变思路,一方面积极保护生态,建设滨江风光带,另一方面聚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打造生态科技小镇。

资料图1.jpg

  “每年都要举行人才创业周,给人才更多的政策的扶持和资助。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才,政府都是有对应的政策来去吸引他。针对一些重点发展产业的人才,用好的环境去留住他。用这样一些方式来推进科创工作。真正地对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能级提升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郭晓敏说。

  导入人才,还要好的政策

  近年来,海门相继出台了“523”人才计划、人才新政10条等扶持政策,拿出真金白银、实打实扶持创新创业项目。罗顺曾在国际知名药企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回国创业后一眼就相中了临江,2017年,他创办的澳斯康生物制药一落户,就获得了300万元的资金扶持,实现了“同年注册、同年完工、同年开产”的奇迹。该公司董事长罗顺说:“ 2020年销售突破一个亿,这个速度在我看来非常正常,前期播种后期收获,今年百分之二百,明年可能百分之五百,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目前,临江新区建有亚洲最具规模的模式动物基地、全球单体最大的培养基生产基地等产业功能平台,入驻基因测序、药物研发、制剂生产等各类企业100多家。2018年以来,园区企业应税销售以40%以上的增幅年年递增。

资料图2.jpg

  以临江新区为代表,目前海门正以沿江地区为前沿阵地,加强与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对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平台为载体、科技金融为支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体系,整合提升高端绿色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产业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今年以来,海门开发区按照“一带两核”的总体布局,将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入融合,建设海门科技创新引领区,打造国际水平、国内领先的创新生态。构建生命健康产业链,到“十四五”期末,海门生命健康产业链市值突破1000亿元。建设南通市一流的大生高新技术产业园,着力打造沿江科技创新带重要支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力样板区。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