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 一只木箱珍存70多年,九旬老兵这样怀念牺牲战友

2021年04月20日 14:27:43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无论是战争年代西战东进,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上南下,一只粗大笨重的老木箱始终伴随着93岁的潘永龙老人。潘老介绍:“这是战友小寇子用过的炮弹箱子,他后来牺牲了,这只箱子我就一直随身带着。”最近,潘永龙老人从老家施桥住到庆峰北郡小区小儿子家里,特地把老木箱也一起带过来。他说,看到箱子就想到小寇子,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管理炮弹的小寇子牺牲在他身边

  潘永龙的老家在淮安农村,14岁时,他在老家参加了共产主义儿童团,侦察敌情、散传单、贴标语,样样都干。因为表现突出,他16岁时光荣入党。

  “17岁时,我参加了地方武装淮涟团,后来随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胜利后,我们奉命在宝应、淮安、阜宁一带活动,主要任务是拖住驻扎在淮安一带的国民党28师,阻止他们去增援其他国民党部队。”潘永龙介绍,为了拖住敌人,他们过段时间就会发动袭击,当时他们使用的是小炮60炮,60炮可以背在身上,炮弹和药包放在箱子里。打仗时,小寇子负责管理炮弹,把弹头装好药包后递给潘永龙,潘永龙负责打炮。在1948年下半年的一次战斗中,当他和小寇子还像以往一样配合作战时,小寇子不幸被敌人的枪弹打中,当时就倒了下来,距离自己不到一米,他牺牲时还不到20岁。

  潘永龙和小寇子不但在战场上是搭档,平时关系也很好。小寇子牺牲后,潘永龙把对战友的怀念寄托到他使用过的这只炮弹箱上,一直留在身边,“看到箱子就会想到小寇子,就好像我俩还在一起战斗。”

  炮弹箱伴随他走南闯北建设祖国

  不久,潘永龙随部队来到扬州,又从扬州东进到南通,在海门、启动一带担任海防工作。1951年,潘永龙所在的部队来到滨海、射阳开垦,建设淮海农场,部队也改成农四师。潘永龙介绍:“当时海边全是芦柴滩,部队给我们发芦苇席,用3张圈起来,地上垫草,就是住的地方;红旗插成一条边,我们沿着红旗挖沟挖排水河挑泥……”虽然很艰苦,但回到驻地,看到炮弹箱,想起为革命牺牲的战友,就会有无穷的动力。

  1952年,省委组织部从部队借调年轻干部到地方农村搞合作化运动,潘永龙被选中,借调到扬州,后来在扬州转业,一直在邗江工作。炮弹箱也随他回到扬州。离休后,潘永龙从扬州城南的施桥,搬家到城北的平山,家里的老物件基本丢弃了,唯有这只旧木箱随身携带。

  记者看到,这只炮弹箱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42厘米、22厘米,颜色陈旧,有的地方油漆已磨损,外面包裹的金属皮、金属合页基本完好,箱身上面可见“60”“12发”“28公斤”等字样。潘永龙介绍,箱子里以前放过一些随身物品,后来用不着了,就一直空着。“虽然空着,但总归要留着的。小寇子牺牲了,他的精神一直与我同在。”

  70多年来,潘永龙带着对战友的深深怀念,在不同岗位上认真工作;离休后,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撰写回忆录,传承红色家风,继续发挥余热。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陈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