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天气慢慢热了起来,但是早晚温差还是比较大的,春夏交替换季的时候,心血管疾病容易发作,特别是本身就是“三高”的市民更需要多注意。今天(4月16日),来自北京、上海多地的心血管专家在南京为市民免费义诊。
春夏季节交替,当气温、湿度等天气因素变化大时,就会对人体多个器官产生直接影响。其中,心血管病史患者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气温较低时,人体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气温较高时,人体血管舒张,血压下降。血压波动较大,将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此外,当初夏气温回升,血压下降时,高血压患者尤其不可掉以轻心,随意停药或减量,而应根据季节变化平稳控制血压。
专家科普咨询活动,呼吁心血管健康管理意识提升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趋势,据推算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高达3.3亿,其中高血压患病人数2.45亿,治疗控制达标率不容乐观。降低血压是高血压治疗的基本目标,但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包括心梗、卒中、心衰在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在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众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里,高血压处于首要位置,它所引发的心、肾、血管等靶器官损伤将提高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因此,高血压治疗不仅要关注血压达标率,更要注重心血管事件的综合管理和控制。这也正是在第三届中国临床心血管病学大会期间,与会专家们达成的共识之一。
会议间歇,20余位与会专家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举办大型科普讲座和患者健康咨询活动,呼吁心血管疾病全程保护,提升中老年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科学管理意识。
张俊杰教授表示:“春夏季节交替期间,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病人增多,病情也大多出现急性加重。心血管疾病,尤其像高血压的初期表现并不明显,隐匿症状长期存在却不受患者重视,缺少规范的管理,最终将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我们需要呼吁大家不要因为症状缓解就轻易停药,需要重视心血管事件的全程综合管理,重视风险因素,从源头控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徐凯副主任则呼吁:“从源头控制风险因素,应该注重院外管理。每一位患者都应当从生活细节入手,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准。目前,我们正强化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患者科学管理疾病的新途径。心衰院外慢病管理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项目,它用‘护心小爱’智能管理平台作为技术支持,为心衰患者提供病情居家管理,使患者可以在院外实现血压、心率等健康数据的记录和用药管理。”
人工智能优化慢病管理,加强心血管事件全程防护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主任医师龙德勇教授表示:“俗话说‘上医治未病’,心血管疾病管理的重点就是全程覆盖,从源头预防危险事件的发生。心血管疾病管理重心从心血管事件中末端转变为心血管疾病全程管理,这将促使我国心血管疾病管理理念的全面提升。此外,我们也期待它能够持续发挥数字化力量,切实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帮助他们提高疾病管理能力、改善预后。患者可以通过院外管理实现心血管疾病的控制。”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每晚18:30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360》栏目。或者下载荔枝新闻、我苏APP。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汤安佶 编辑/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