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7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率江苏省党政代表团赴陕西汉中学习考察。小苏注意到,这是娄勤俭书记第四次率团赴陕西考察。
考察期间,娄勤俭表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做好新时期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拓展苏陕对口协作,携手在新征程上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大家知道,苏陕对口支援协作已经走过 20 多年的历程,对双方来说都获益良多,尤其近两年来,苏陕之间高层互访已成常态,合作交流更向纵深推进。随着现代化征程开启,区域对口支援协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等制度,并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进行完善”。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明确“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等机制”。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两省下一步如何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踏上新征程,肩负"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要使命的江苏,又将如何书写对口协作的新篇章?让我们跟随代表团此次的"西游"之旅,一起来寻找答案。
向深处走往实处落
熟悉江苏的朋友都知道,这两年江苏开展省际之间的交流考察,多只选择一地。比如去年到贵州考察只到铜仁,上次到陕西只到榆林,等等。在小苏看来,这种深入的考察能够促进深度的了解,推动对口协作向深处走、往实处落。
此次考察学习,江苏代表团来到有着西北“小江南”之称的汉中市。为期两天的行程里,小苏跟着代表团先后考察了中航工业陕飞公司、西乡国动产业园、天汉湿地等地,一路走来,大家切实感受到了汉中在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发展成果,感受到了陕西人民的苦干实干、奋力拼搏。
1
文化感受之行
作为华夏文明、两汉三国文化的重要发样地,汉中有着2300多年的历史,是一块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土地:刘邦在此称王,博望侯张骞墓祠、汉代水利遗址“三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古汉台、武侯祠等名胜古迹驰名中外,汉魏十三品摩崖石刻等文化瑰宝享誉全球。行走在这座城市里,每一块砖石、每一个细节都记录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积淀和历史的沧海桑田。
△代表团在兴汉胜景景区学习考察
近年来,汉中市深入挖掘汉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在位于兴汉新区的兴汉胜景景区,小苏看到,仿古建筑外观庄重宏伟、磅礴大气,内装千雕万镂,古色古香,汉文化元素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集文化、历史、艺术、旅游四大体验为一体,拥有“汉文化博物馆”“兴汉城市展览馆”“汉乐府”“张骞风情街”等特色景点,游客们可以观展览、看演出,一座城里就能全方位体验华夏文化的魅力。
2
思路开拓之行
这几年,汉中追赶跨越的步子快、力度大,实施了一批大体量、高质量项目。
在中航工业陕飞公司,代表团先后考察部装车间、总装车间,了解汉中航空工业发展情况。作为“新中国特种飞机的摇篮”,中航工业陕飞公司生产运-8/运-9系列飞机等,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45亿元。
依托中航工业陕飞公司,汉中已经形成集飞机总装制造、零部件生产、航空装备配套等于一体的航空产业集群,航空智慧新城发展势头迅速。目前,汉中航空装备规上企业30多家,年产值超过230亿元。
3
生态体验之行
汉中生态宜居、风光秀美、民风淳厚、百姓生活幸福,特别是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在自然生态保护方面成效显著。
△图:代表团在天汉湿地公园学习考察
俯瞰汉台,青山环抱,绿水萦绕……行走在天汉湿地公园,代表团切身感受到了“人在水上走、景随脚步移”。很难想象,这里在10多年前曾是汉江边上的“荒滩地”,杂草丛生、无法立足。
2012年,汉中投资5.1亿元对汉江进行综合整治,先后建成城市防汛地方、水利自控翻板闸、滩地溪流、广场园路、景观栈道等工程,修复生态湿地132万平方米,昔日的“荒滩地”变为城市“后花园”,城乡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4
民生考察之行
西乡县曾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通过兴产业、稳就业,这里的居民生活正在不断改善。
△图:代表团在西乡县国动产业园学习考察
在西乡国动产业园,缝纫机和服装裁剪机的声音此起彼伏,工人们正在专心地裁剪和缝制衣服。园区负责人告诉小苏,得益于江苏的对口支援帮扶,5户服饰加工企业得以入驻。项目全部建成后,可以入驻服饰加工企业20户,预计实现年产值7亿元,带动就业3000人。
△图:代表团在西乡县杨河镇高土坝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学习考察
在西乡县杨河镇高土坝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小苏看到,卫生室、幼儿园、小学、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4小时自助银行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在异地搬迁的过程中,当地将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统筹起来,在社区安置点附近兴办5家社区工厂,搬迁群众不仅可以在家附近稳定就业,还能实现增收致富。去年2月,西乡实现整县摘帽。
互利双赢 共同发展
汉中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生动展现了陕西近年来追赶超越的成就。这份变化,自然也离不开兄弟省份江苏的倾力支持。
小苏注意到,自1996年中央确定江苏省对口帮扶陕西省以来,苏陕协作已走过25年历程。特别是十九大以来,两省交流交往掀开了新篇章:2017年12月、2018年12月、2019年3月、2020年8月,娄勤俭先后四次率团赴陕考察;2018年4月,2019年10月、2020年6月陕西代表团三次来苏交流。两省党政代表团多次互访,共同建立了高规格、多层次、常态化工作机制和协作格局,也推动了两省的深层交流:
“十三五”以来
江苏300多名干部、3000多名“支农、支医、支教”人才去陕西服务发展;
陕西省市县各级主要领导累计赴江苏考察对接1267次,先后选派1352名党政干部和11615名专业技术人员赴苏挂职学习。
江苏52个经济实力强县(市、区)与陕西56个贫困县(区)实现结对全覆盖。
“手把手”带,“心贴心”帮,苏陕两地的亲密合作,浇灌出一个个甜美硕果:
十三五”以来,74.13亿元的苏陕扶贫协作资金,引进带动5104个项目落地陕西,带动脱贫116万余人。
五年来,70%以上的苏陕扶贫资金投到产业扶贫,带动投资约480多亿元,茶叶、食用菌、中药材、富硒农产品等扶贫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017年至今,“陕电送苏”达到65.8亿千瓦时,有力保障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
苹果、猕猴桃、安康富硒茶、陕北小杂粮等“陕牌”特色农产品加快走向长三角,仅2020年,陕西销售到江苏带贫农畜牧产品逾3.77亿元,消费扶贫金额连年提升。
苏陕两省在交往中也不断互相学习。小苏注意到,2018年,江苏就曾赴陕取经农村住房改造,陕西省在村民搬迁的过程中同步项目建设、后续脱贫、生活配套等做法给了江苏很多启发,为江苏做好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走过 20 多年的历程,今天的苏陕两地已是人缘相亲的“好兄弟”、使命相连的“好战友”、经济相融的“好伙伴”。正如娄勤俭所言,双方实现了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开创开拓 创新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中央明确设立五年过渡期,让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坚持并完善中西部协作机制,明确要求过渡期内“四个不摘”、做到“两保持三加强”。
进入新发展阶段,苏陕两地如何聚焦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合作?在这次学习考察中,娄勤俭提出三方面要求:
一是立足新发展阶段,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切实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坚定履行好新时期对口支援协作政治责任。
二是践行新发展理念,围绕双方优势领域、具有互补性的领域、共同面临的课题深化合作,努力创造更多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合作成果。
三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产业链供应链、消费、现代流通体系等方面合作,补齐短板、建强枢纽、畅通物流,携手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
小苏注意到,江苏南通和陕西汉中是对口城市。众所周知,南通有个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总书记称赞他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汉中有个出使西域的张骞,开创了伟大的丝绸之路。跨越千年,他们身上共同的“开创开拓、创新创造”精神特质,在这次“西游”中得以弘扬。小苏相信,随着苏陕两地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这一精神特质也必将在新时代推进苏陕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得到大力弘扬。
(来源:评新而论 记者/高彦 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