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厨明档玻璃的1.0、到摄像头本店视频化的2.0,如今向融合了AI智能等技术的互联网+3.0迈进!
从市市场监管局获悉,加码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在食品安全领域的运用,今年全市“互联网+明厨亮灶”将累计建成超1.8万家,从少数管多数“单控”转向多数管少数“共治 ”。
昨天中午,在经开区金融街上班的陈先生通过外卖平台点了一份外卖后,点开灵锡APP“城市生活”中的“明厨亮灶”,手机上清晰显示:几平方米的操作间里,一名工作人员正在洗菜、切菜、炸肉串,整个烹饪过程一目了然;店内灶台、地砖上没有油污。他还注意到,视频窗口下还有一键举报的选项。
消除“厨房重地,闲人免进”造成的消费者的不信任感,同时激励商家不断改善公共饮食安全环境,2019年我市首批将200家餐饮单位后厨的摄像本店视频化监管转向互联网上,向大众开放。消费者可以察看商户主体资质、食安等级,甚至是后厨备餐过程的“直播”。
截至今年3月,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近1.7万家,占明厨亮灶总数的68%。去年,市场监管部门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餐饮服务单位在开业时一步到位“互联网+明厨亮灶”,同时推出“智慧捕捉式监管系统,由AI技术自动抓拍异常状况,第一时间通知商户自治。
在苏宁广场的食品安全管理室,记者看到了智慧捕捉式监管系统:操作屏上分为在线监控画面、智慧大数据、AI监管等区域。当在线监控画面中出现违规情况时,比如厨师没有戴帽子或是没有戴口罩,系统就会启动AI视频分析功能、抓拍照片,并通过小程序上传给智慧大数据区域里的各级管理员,相关人员收到信息后会第一时间线上审核,并立即通知餐馆整改。
即使餐馆打烊后,系统也会继续抓取异常情况,如夜间爬虫、老鼠出没等情况并上报。
“第一时间把‘防火墙’前置、剔除隐患,有利于督促商户进一步管理规范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形成正向激励。”无锡苏宁广场食品安全负责人徐水梓介绍,去年疫情爆发后,用户在外用餐不安全感提升,商场下半年引进智慧捕捉系统,监管效率大大提速。商场内的21家餐馆全部自愿安装该系统,商场后疫情期间的餐饮恢复率较其他大型商贸高出15%左右。
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处负责人表示,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从少数人管多数人,到多数人管少数人共治局面的转变。今年在新增一批“互联网+明厨亮灶”的同时,监管部门还将整合现有多方视频源,建设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平台,除了第一时间向商家和属地监管部门提供信息反馈,还可以为餐饮单位提供食品安全自查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