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正好,花开别样红。3月,启东王鲍镇镇区西市梢,3米多高的崇启海常备旅成立纪念碑静静地矗立。
眼前,是闪耀的党徽;耳边,是深情的致礼与宣誓。
“让我们再喊一遍口号吧!”“中国共产党万岁!”站在纪念碑前,退休教师、王鲍镇历史讲解员陈振超带着我们循着历史的指引回到原点,感悟那份永不忘却的初心,重温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
1940年10月初,新四军陈毅部队,为了广泛发动群众,发展苏中抗日根据地,决定继续向(南)通、如(东)、海(门)、启(东)进军。
11月初,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由陶勇司令员、刘先胜政委率领东进到达掘港。由王澄、彭德清率领的三纵五团继续东进海门、启东,在海门县江家镇与从崇明北撤的通崇海启人民抗日自卫总队(总队长茅珵、政委陈国权、政治部主任韩念龙)胜利会师。启东有关方面研究后,派人专程到三阳镇迎接新四军东进启东。
▲茅珵
随后,南通中心县委在久隆镇易家宅正式宣布:通崇海启人民抗日自卫总队改编为崇启海常备旅,茅珵任旅长,韩念龙任政治部主任。崇启海常备旅下辖两个团、一个特务营。这支英勇部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崇明、启东、海门三县的子弟兵团,南征北战,为打败日本侵略军、消灭国民党军队立下了卓著战功。
“正是因为对崇高革命理想的矢志坚守,才有了崇启海常备旅的成立。”站在纪念碑前,陈振超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嗓音。眼前,风起云涌的历史场景已成永恒,“当时的五团政治处主任姚力带了10余名干部,与国民党启东县长董伯祥谈判,整个谈判过程大约是3小时。”正是这略显仓促的3小时,崇启海常备旅宣告成立。不久,参加了有名的掘港保卫战。随后,崇启海常备旅与新四军三纵五团合并,改编为苏四区游击第三旅,旅长茅珵,副旅长王澄,政委彭德清,政治处主任姚力,成为活跃在江海平原上的主要抗日武装,在革命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几年,陈振超主讲的“红色精神”专题课人气持续走高,仅今年第一季度课时量达20余节。课堂上,学员的提问五花八门,可有一个问题大家都十分好奇——为什么是王鲍?
“看似偶然,但偶然中有必然。”陈振超说,王鲍是革命前沿阵地,在这块土地上有名可查的烈士有369位,还创办了不少进步刊物,革命星火在此燎原。为纪念这段烽火岁月,市政府于1991年7月在当时的久隆镇三角公园南侧建立了崇启海常备旅成立纪念碑。
硝烟烽火早已散尽,沧海桑田换了人间,然而红色文化一直在王鲍绵延不绝。在这里,有革命烈士王澄、鲍志椿;有誓与阵地共存亡,意志坚如钢的烈士陈更生;还有视死如归,英勇就义的英雄张辛……
如今,“红色精神”已内化为广大王鲍人共同的精神密码,让王鲍不但成为红色精神宣传研究的高地,更成为红色精神推广传承的示范地。位于聚星集镇南首的“王鲍烈士纪念馆”里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走进大门,革命烈士王澄、鲍志椿两人的塑像巍然屹立,处处可见党徽、党旗等红色标识。纪念馆内一排展板展示着全市各党支部正在开展的党史主题教育活动。
工作人员介绍,几乎每天都有附近的“两新”党组织在这里上党课、开展党员教育等活动。
更能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想与行动自觉。全镇推动5家村集体领办的新型合作农场转型,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完成境内11条三级河道轮浚,3个村(九令、黄英、建群)建成了生态河道示范村。结合村干部员额制管理,优化基础网格和专属网格设置,提升网格运行服务质量……这块红色的土地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