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徐州市睢宁县红卫村的第一天调研,他的鞋子上就沾满了泥土;在他的牵线下,红卫村的梨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在他的帮扶下,一年时间,红卫村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
他,就是省委驻睢宁县帮扶工作队队员,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贺亮。
△在液体授粉技术培训现场,贺亮(右)向南京农业大学齐开杰高级实验师了解试剂配比情况。
◆党建引领
党员干部积极示范带动
“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收入不高、致富产业少……”去年3月15日,贺亮来到徐州睢宁,3月底,驻村开展走村串户调研,发现了不少问题。
“驻村当‘第一书记’,首先要帮助村里建立完备的工作机制,这样大家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算我离开红卫村了,村里的工作也不会停滞。”贺亮说。
他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入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从严、从实、从活开展党组织活动,进一步健全党员组织生活,严格党员教育管理。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将以前的事后监督转变成事前监督,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提高透明度,让群众及时了解村级财务收支情况,最大限度消除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隔阂和误会。
“以前,村干部对集体的事不怎么上心,在贺书记帮带下,红卫村‘两委’班子从作用发挥不明显,到现在团结合作、敢于担当、主动带头,落实工作从‘等着干’转为‘我要干’了。”红卫村党总支书记柴兆深有感触地说。
◆项目帮扶
村里有了大马力农机
经过认真调研,贺亮与村“两委”班子讨论确定了5个帮扶项目。
在南京农业大学的帮助下,去年10月份,价值49万元的大马力拖拉机、植保机、播种机、秸秆还田机等农机及时交付。秋收秋种时节,这些农机全部派上了大用场,红卫村两委班子齐上阵,仅秋种一季就节省外包翻地播种成本4万多元。同时,12万元的农业机井项目也已完成。
贺亮介绍说,今年即将实施村部广场建设项目、村道路亮化项目、公共厕所建设项目,还增加了800多米村内道路硬化项目,预计今年所有项目都将在10月底前完成。镇级层面建设的高标准猪场建设项目(7个村共同建设)已经完成财评和公示,目前正在进行招标,预计今年9月底前完成。
◆产业助力
为梨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村集体要增收,村民要致富,必须有产业抓手。
徐州市睢宁县红卫村地处苏塘果园场,有梨园600余亩,“秋月”“苏翠1号”等品种的梨果产品享誉省内外。前几年虽然梨果丰收,但由于销售渠道偏少,出现了丰收不增收的情况。
“南京农业大学就是我的‘靠山’,我去年邀请了南农大工业设计专业的教授为村集体合作社和镇农业公司设计了两套梨包装盒。”贺亮说,村农业合作社在淘宝开网店销售产品,并借助省委帮扶工作队后方单位的力量,积极为村镇农产品的销售搭建平台,去年平均每户果农增收1万多元。
2020年,红卫村村集体收入达到57万元,比2019年增长了30多万元。今年村集体收入能够突破60万元。
有了贺亮的牵线搭桥,去年10月,与睢宁长期有技术交流的南京农业大学在睢宁县又成立了梨产业研究院,为睢宁县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撑。
“王集镇和红卫村梨产业有很好的产业基础,我们帮忙把技术引进来之后,能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劳动效率。”3月29日,南农大齐开杰高级实验师在峰山村教果农们配置液体授粉的试剂时,贺亮也到现场当起了推广员,忙着向梨园管理员和技术员转发梨树液体授粉技术视频,“明天后天就是盛花期,用这种液体授粉技术不仅大大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而且梨树坐果率高,梨子品质也高。”
“作为高校职工,作为帮扶队员,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论文写在王集的大地上。”面对满树梨花,贺亮笑容满面发出邀请,“欢迎大家6月底到王集来吃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