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群众办实事,是司法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全体干警的初心使命,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要求。司法行政部门的四大职能中,除刑事执行外,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公共法律服务三项职能,都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2020年,经第三方评价,市民对南京市司法局的满意度为97.43,列全省首位。
今天(3月30日),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公布2021年“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总共有10条。
一、做好涉民生领域行政立法
坚持立法为民,有序推进电梯安全、流动人口服务、房屋租赁、医疗保险等民生保障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修订。建立健全“立法民意直通车”运行机制,吸纳立法民意,在全市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场所设立100个立法民意征集点。
二、开展“减证便民”行动
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精减律师、公证、法律援助3大类政务服务25个项目的证明事项,解决申请人多头跑的问题。打破申请人地域限制,年内实现法律职业资格认定、学历公证、学位公证、机动车驾驶证公证、纳税状况公证等5类服务事项“省内通办”“跨省通办”。
三、完善公共法律服务
升级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从2个接待席位扩展到8个,提供7X24小时全天候的12348热线服务,制定公共法律服务事项清单,让群众“一站式”办理司法行政领域所有法律服务业务。
四、深化公证便民惠民服务
加快推进公证信息化建设,依托“南京智慧公证中心”拓展服务方式,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公证远程视频办证系统,开展公证机构主动调查业务,为群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为首次办理遗嘱公证的70岁以上老人减半收费、80岁以上老人免收费用。
五、推出“金陵法治惠民大讲堂”2.0版
深入涉农街道、高新园区、广场公园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上门普法”,围绕劳动保障、环境保护、产权保护等社会热点主题,年内推出10期现场直播普法活动。同时,将精剪后的直播内容,在南京电视台、抖音、快手、喜马拉雅等平台发布,进行“二次传播”,进一步扩大受众面。
六、实施“法援惠民生·拓展工程”
推动《南京市法律援助条例》的修订工作,将申请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调整至本市最低工资标准。加大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困难群体援助供给,全年法律援助案件1.3万件以上。
七、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
促进社会矛盾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在市、区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集聚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公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仲裁、司法鉴定等 8 大类法律服务功能的非诉讼服务中心。加快发展家事调解组织,推进标准化家事调解社区工作室建设,年内建成400个村(社区)家事调解室。依托“苏解纷”智能平台,打造一站式非诉纠纷化解服务线上平台,实现线上和线下联动化解矛盾纠纷。
八、开展《民法典》宣讲解读
遴选20名公益宣讲律师,在南京电视台黄金时段以案例形式宣讲解读《民法典》各部分条款内容,设立有奖问答,促进全民参与,全年宣讲不少于300次。每周进行一次30分钟的专题宣讲并录播。通过南京广电集团抖音号,以新媒体形式宣讲《民法典》典型案例。
九、优化村居法律顾问服务
巩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覆盖成果,法律顾问按照需求每月到村(社区)现场提供8小时以上的法律服务,每季度为村(社区)举办1次法治讲座,每季度接受1次履职情况评价,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
十、保障行政相对人权利
充分运用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改进复议办案方式,市、区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机构办理复议案件听证率不低于75%。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方晨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