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夫:要把成绩更多更好地写在大地上

2021年03月18日 14:44:14 | 来源:一起镇江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尽管茅山脚下的田野大地才刚刚苏醒,随着中央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刚从北京领奖回来,不顾80高龄又开始了他的忙碌——要推广扩大戴庄经验。近日,记者跟随赵老到句容调研,记录下他为乡村振兴再出发的脚步与奔忙。

20210317-fmfm (3).jpg

微信图片_20210303150300.jpg

  3月9日   阴有小雨

  乡村振兴 农民务农致富为先

  上午8点30分,赵老和往常一样准时出发。相识快20年,记者已经数不清这是第几十次见到赵老了。记得十几年前,赵老每次去戴庄都背着一个双肩包,里面放着各种资料,如果是从办公室出发,赵老还有一个动作,就是上车前换上一双方便在田埂上走的旅游鞋。今天看到赵老头发更花白了,脸上老年斑更多了,不变的是脚上的鞋还是沾着泥土。

  这次赵老到句容调研的主题是今年要在5个村推广戴庄经验,尽管对这些村都很熟悉,可还是要了解各村的准确情况。

  司机小骆对这些路再熟悉不过,从镇江市区到句容的哪个村都不用导航,他告诉记者,每年有200多天赵老都要跑句容农村,要跑近10万公里。

  上午9点30分,车稳稳地停到了天王镇徐巷村田间。农户张雷经营了100多亩农田,种稻养虾鳖,由于是粗放养殖,去年忙了一年,基本没赚到钱。得知赵老要来指导学戴庄,他早早地就到田边等着。下了几天的雨还没停,田野里料峭的春风夹着细雨吹在身上格外冷。赵老详细询问张雷,土地的状况、养殖的模式和问题,随后赵老和团队给张雷制定了今年种养模式:龙虾一年养三季,稻前虾、稻中虾、稻后虾和50亩有机稻,目标是1千斤稻子产量、5千元的虾。为了打消张雷的疑虑,赵老并没要他所有的地都用新方法,两个模式都有:30亩用老办法,80亩用新模式。农技人员跟踪辅导,今年保证他能够增产增收。

20210317-fmfm (6).JPG

  随后,赵老又要赶到下一家调查摸底,看到赵老和专家们连口水都没喝,辛苦地为农民忙,也看到了今年的希望,张雷心里说不出地感动:“去年忙了一年就保本。赵老经验丰富做了一辈子农业,成功案例很多,我们也信心十足,以后就坚定地跟着赵老走。”

  湿滑的田埂,赵亚夫脚下一滑,旁边的同志连忙扶住,跟记者感慨道:“赵老师无私的奉献不是嘴上讲讲,真的要亲身来感受,跟他多接触,他的心思一直用在老百姓身上。”

  上午10点30分,赵老一行人来到天王村周家棚子周明保的田头。老周从事种植业23年,2017年开始“稻田养虾”模式,至今已扩大养虾面积达200多亩,通过4年经营龙虾养殖,每亩经济效益近3000元,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致富能手”。老周说:“我相信赵老,我到戴庄参观过,学习他的技术回来推广。赵老每次开会做报告我都去听,跟他咨询技术,学他的经验。学习了以后收益增加了,我很感谢赵老。今天是赵老第三次专门过来指导。”这几年老周按照赵老教的技术,有机种植有一定基础,惊蛰刚过,老周的田里就传来阵阵蛙鸣,这表明田地的生态环境良好增产增收有很大的潜力。

20210318-FM (2).jpg

  赵老建议老周按戴庄的做法先种植200亩的有机稻,秧苗代育、代播,大米包销售。老周父子听了乐得合不拢嘴。老周儿子说:“跟着赵老干有希望有信心,稻虾养殖的模式非常好,一年产虾三季增加我们的收入。以前一亩地一年就是一季,产量非常低,价格也卖不上来,5月份虾子集中上市,价格也不过是七八块到十几块钱一斤,如果把高峰期错开,价格就上来了。戴庄模式非常好,赵老把戴庄的模式推广到我们这边,用戴庄模式来改变我们的生活。”

  中午简单吃了个午饭,赵老一行人没有休息就来到斗门村绿色稻米产业基地。这一块生态环境非常好,水利灌溉都比较方便,而且田地连片,去年按戴庄模式在赵老的指导下种了100亩越光稻,亩产600多斤,戴庄统购包销,农民收入增加了,今年的积极更高了。

  多年来赵老始终坚持的理念是: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村中的农民,必须要围绕农民的务农收入做文章。亚夫团队成员王友成说,“稳粮必须要让农民得到效益,才能稳得住。我们要把中央的稳粮精神,同当地农民的增收结合起来,提高粮食的效益,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营模式,所以这个地方,按照赵老发展构想做有机农业、做订单农业,那么它的效益就会大大提升,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这样就能提振种粮的信心,稳住粮食生产。”

微信图片_20210318121631.jpg

  下午1点多来到竹园村,赵老指着山林环抱中的一大片农田说:“这块地非常珍贵,灌溉系统是水库独立灌溉,没有外来污染源。两边林地多,空气较清新,非常适合有机栽培,今年计划种植200亩的越光稻和糯稻。每个村情况不一样,我们要根据每个村田地的情况,因地制宜进行设计种植。”正说着,赵老的手机响了,是戴庄村智慧农场的负责人周扣生知道赵老来,问什么时候到他那去。

  智慧农场是赵老提出的六次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集农业科研示范、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生态农业科普为一体。在这里,记者看到现代化的发酵罐矗立在整洁的发酵车间里,负责人周扣生告诉记者,投产后1000吨的酿酒量,不仅可以消化1万亩产量的有机稻米以及鲜果等,深加工成各种食品,提高效益,而且能为村里提供200多个工作岗位,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为了让农民放心、省力,今年5个村改种扩大种植稻苗的,都由戴庄代育秧、代插秧。离开智慧农场赵老还要到戴庄育秧大棚看看,育秧大棚里已做好了育秧的准备。赵老嘱咐戴庄村党委书记姚伟超:“今年的面积大了,要把控好各个环节,而且要把代育秧、插秧计划统筹安排好。”

  接着赵老一行人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白沙镇,这里全省第一家400亩高标准生态农田的水利工程破土动工,赵老介绍这个工程跟以前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很大区别,很重视野生动物的保护,按照农业生态修复系统的要求来改造农田、渠道、田埂等,改造后更适合发展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

20210318-fmFMfm.JPG

20210317-fmfm (2).JPG

  3月11日  小雨转多云

  推广戴庄经验  专家全程服务

  今天的调研还是一天满满的行程。上午8点30分准时从镇江出发,第一站白兔镇解塘村。解塘村是丘陵的生态系统,200亩田地以有机水稻为主,在岗坡上发展多种经营,搞农物结合,这是修复丘陵生态系统最好的一个基础路线,培养生物多样性,果树、蔬菜、花卉、水稻、养殖结合。

  在冒雨看了解塘村的养鹅和水田后,10点30分赵老又站到了茅山镇的东霞村的田头。今年东霞村计划改变种植品种,150亩的越光、南粳、糯稻。有机种植需要的醋槽,赵老也协调恒顺集团顺利解决。

  今年为了更好地推广“戴庄模式”,句容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农业科研院所院校和“亚夫团队”的农机专家成立工作班子,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农科所农技人员负责村里的技术指导。农产品“亚夫团队”负责销售,保证农民种的好,收入提高。两天下来,赵老带着“戴庄模式”推广团队密集调研了5个村的情况。5个村的大方向都是这样,搞农渔结合、农牧结合,同时帮助生态系统修复,土地改良土壤,发展生物多样性。

20210318-FM (1).jpg

  中午没有休息,赵老就开始落实“亚夫团队”的工作班子分工、3月19日农民培训计划,大家心往一块想,很快就定实好5个村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的科技特派员。

  赵老说,“去年种过的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扩大一倍,去年没种过的今年新增200亩,5个村可以增加到1000多亩。我们第一步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计划花2至3年时间,加上戴庄村一共6个村,发展到1万亩以上,把句容有机大米的品牌在南京、镇江、上海长三角地区打响。”

  在回程的路上,赵老上车不久就在座椅上睡了。看着赵老花白的头发和布满老年斑的面颊,我耳畔响起了赵老说的话:在颁奖时,总书记特别亲切地对我讲“要把成绩写在大地上”,这既是大表扬,又是大鼓励,今年我80周岁了,身体还好,只要跑得动,还是会继续为乡村振兴事业干下去,继续把成绩写在更多的大地上,而且要写得更好。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