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两会上,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引发了特别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杲云呼吁:“我们要将红色资源挖掘出来,通过展陈、舞台情景剧等多样的互动形式,将革命先烈有血有肉的形象再度展现出来,势必会对现在的年轻人产生很好的激励。”针对如何让红色文化“拴”住年轻人的心,自2021年1月20日起,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星火青年队”进行了为期25天的调研,探寻青年群体中红色文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红色教育方式多种多样,但很多问题依旧存在。调研结果显示,问题主要包括有线下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不健全、青少年了解红色文化的意愿不强烈和线上红色文化传播新形式急需发掘扩展。
传统的红色旅游产业依靠政策的推动和政府的支持,硬件设施趋同,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大。在资金方面,红色文化产业主要依靠文保专项资金支撑,社会参与和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尚未有效形成。
同时,大多数家长更注重对孩子进行学术的教育而常常忽视红色教育的言传身教。据红色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说:“平时参观纪念馆的人流量还是挺大的,尤其在清明节期间,烈士纪念日前后。大多是学生,社会团体或者是旅游团队来参观。”大型企业和中小学会安排集体扫墓,但青年人与家人一同自发参观红色景点的现象不是太多。

红色教育依赖学校的强制性,课堂上的红色教育手段比较单一,给年轻人展现的红色文化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有时过多地强调记忆与理论化知识,而扼杀年轻人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积极性。街头随机采访的年轻人反映:“宣传力度挺大的,不过效果可能一般,因为在学校更加注重学术方面的教育,对于红色文化教育过于形式化了。”
互联网平台以其共享性,及时性,简便性的特点成为了现代社会最大、最受追捧的信息交流平台。但互联网在传播红色文化的利用程度上却不高,由团队调研反映出时事政策版块的新闻相比于生活娱乐版块的新闻,明显关注度不够。

当前,我国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不力、利用不足的双重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面对问题,南财青年团也有话说。在国家层面,我国需要制定专门的全面的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法律法规,在挖掘、管理、利用、监督等方面形成立法保障。对于经验成熟、实践证明有效的举措,应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化和推广。在个人层面,提高年轻人的红色文化素养,增强红色文化感召力,并发扬优秀示范者的带头作用,让更多的人主动加入到传承红色文化的事业之中,力求打造出青年群体中红色文化传承的新格局。
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党委书记陈苏表示,当代青年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红色文化在传承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难题,“星火队”的调研结果有意义。青少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信仰力量的传播者,要通过走心的教育引导,为他们厚植家国情怀。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就需要年轻一辈的努力。学校也会加大传承红色基因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积极作用。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明玉花 通讯员/张欣雨 周星宇 张周驰 编辑/梁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