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都出台了最严限塑令,多种此前常见的塑料制品都被禁止或限制使用。在此背景下,长三角消保委联盟从2020年12月到2021年2月,开展了长三角禁限塑新规消费侧专题调研,3月9日发布了调查报告。
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实地体察与消费调查表明,禁限塑新规在长三角消费领域推进顺利。长三角受访者中知道“禁限塑”的比例高达92.9%,表示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 “禁限塑”的比例高达90.1%。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消保委实地消费体察了1640家企业,禁限塑新规在商场的落实率达到了78.6 %,超市为 77.5 %,药店为58.8%,书店为73.0%,大型饭店为90.1%,中型饭店为82.5%,小型餐饮店为64.3%,外卖为75.6%。塑料袋生产企业90%以上的产能已经开始调整,部分转型为生产纸质袋,部分转型为可降解塑料袋。虽然推进顺利,但仍然有多个堵点问题,特别是完全靠简单替代,无法覆盖纷繁复杂的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监督部主任赵鑫介绍,现在点外卖的年轻人比较多,外卖带来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和消耗,特别是一些小餐饮企业,从调查来看,执行限塑新规上有一些不到位的问题。另外就是从标准的执行来看,对于可降解的标识,目前标识是很多的,相关的规定也比较繁杂。大家在日常生活习惯上,比较少的消费者会随身携带购物袋,还有50%以上的消费者表示不太习惯纸吸管。
调查发现,目前可降解产品市场存在无序竞争的情况。可降解塑料可以分为生物分解、光降解、热氧降解、可堆肥降解等,每种类型适用的标准、生产工艺和成本都不一样,降解程度差异也非常大。如果都被叫做可降解塑料,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赵鑫说,下一步首先就是在标识上面,希望推动对复杂的标识进行归类,另外,目前可接触食品的塑料袋是没有相关标识的,希望进行相关的设置。最后就是政策上,一是能够建立完善的标准和价格竞争机制,能够形成以可降解程度为核心的竞争,政府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源研究相关检测方法,建立更加高效和科学的检测机制。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元国璋 张健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