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京城东的聚宝山公园,是一处免费开放的市民公园,从今天起,这里增加了一个新项目,博物科普打卡。
用集装箱改造的科普中心,就像一座大自然的聚宝盆,展品分为两大类主题:地球科学和自然科学。这块石板上有三只貌似恐龙样子的古生物,叫贵州龙,是三叠纪时期最小的海生爬行动物。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傅强介绍,虽然名字有“龙”,也是远古生物,但是它其实和恐龙亲缘关系相差很远,贵州龙属于海生的爬行动物,而恐龙主要生活在陆地上的。在身体结构它们也不一样,恐龙的四肢在身体下部,而贵州龙的四肢在身体两侧。
在自然科学区,各种长相怪异的昆虫,给孩子打开一个奇妙的世界。南京聚宝山公园石域科学科普中心主任朱磊拿起一只体型很大的甲壳虫,很快吸引小朋友们的围观。“这个甲虫看上去非常威武,它是吃素的,主要吃些甜的树枝、水果、果冻。头上的长角只是为了同类之间的争斗。”听着朱磊的讲解,孩子们一个个瞪着好奇的眼睛,还不时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博物科普中心第一天开放,就吸引了很多博物学粉丝。今年10岁的李泊言,带来了自己的"宝藏书包",里面装着各种小石头,都是他平时捡来的或者买来的。这个黑不溜秋的石头,李泊言说他是南京六合山里捡来的,通过仔细观察,他兴奋地发现,它竟然是一块磁铁石。
李泊言的父亲李丹是一名建造师,但是在孩子眼里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在全民教育焦虑的当下, 李丹喜欢带孩子到户外“野玩”,因为在李丹看来,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未来工作是什么样子?这些都离不开兴趣。“让他自己养成一个习惯,探索的习惯,比不停地刷题更重要。”李丹说。
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探索,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选择,也让国内的"博物研学"方兴未艾。南京聚宝山公园博物科普中心,除了提供亲子参观游的平台,还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探索和科学博物研学活动。 南京聚宝山公园负责人赖伟介绍,聚宝山的植被覆盖率能达到90%以上,利用户外的动植物研学有着天然的非常好的空间,通过“博物科普中心”这么一个空间和载体,可以让孩子了解更多科普类相关信息。
作为科普中心的科学顾问,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大数据中心主任徐洪河也一直提倡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从最基本的观察记录、 做标本,甚至到野外采集化石,实际勘查石头长什么样子,这是自然科学的必修课。”徐洪河说,博物学是一门无用但美好的学问,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收获是知识、情感和价值观,最终形成和谐一致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理念,让孩子成为“有着有趣灵魂的人”。
(来源:江苏公共新闻频道/郑丽丽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