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斜镇汤灶村,处处氤氲着清新淳朴的乡土气息,在这里,美食皆原汁原味,民心皆坦坦荡荡。流连其中,勤劳的乡人在门前屋后种植着各种时令蔬菜。韭黄,听起来平淡无奇,却是新年时家家户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时蔬。
其实,韭黄并不是什么稀罕之物,大江南北产韭黄的地方甚多,但像海安人对待蔬菜这般精细的却不多。汤灶种植韭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至今还沿用传统的种植技艺,以其茎粗叶壮、色黄透亮、味道鲜美而成为宴席上不可缺少的美味。
传统的新栽韭菜并非是用韭菜籽播种的,而是用韭菜根“并韭菜”,韭菜跟水稻秧儿一样,不移不发。在“并韭菜”时,要把“跳脚”的韭菜须根修剪掉,让韭菜在生长中能更好地分蘖岔棵。每年的3月,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韭菜开始展示自己旺盛的生命力,6月份开始抽薹,到了9月份,人们就开始为年底的韭黄种植做准备了。任由韭菜自由生长,不再收割,施肥、壅土8-9次,在最后一次冬灌之后,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俗称“捂韭菜”。就这样经过了育苗、壅土、铺稻草等20多道工序,从初冬开始,分期分批把韭菜畦做成高垄,通过避光培育种植,到了元旦、春节期间,韭黄就可以收割了。如今,当地菜农们为韭菜棚蒙上了塑料黑薄膜,效果和泥壅的也差不多。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季节,挖韭黄和洗韭黄是最辛苦的事,掀开厚厚的稻草,挖开韭黄两侧的土,露出韭黄的根茎,拿着专用的镰刀,大娘们娴熟地割下行行韭黄。
我一直在奇怪,为什么汤灶村家家门前都有一两口大缸,后来发现,这是用来清洗韭黄的;零下的温度,十指在刺骨的冰水中冻得像红萝卜,迅速翻洗间,嫩黄透亮的韭黄更显水灵。据说,当地人正月初一就在家里洗韭黄,因为天气越冷,韭黄就越贵,再冷也要坚持。
海安人对韭黄情有独钟,炒着吃、做馅儿都是待客的美味。韭黄的鲜爽格外让人回味,韭黄炒鸡蛋沿用了海安人钟爱的素炒烹饪手法,除了放入油和一点盐外,几乎不添加别的佐料,韭黄和鸡蛋混合在一起散发着一份自然纯净的鲜香,仔细品味,鸡蛋细嫩、韭黄鲜爽。
韭黄炒卜页也是一道家常美味,卜页的豆香和韭黄的鲜美相得益彰,入口窜香,口腔慢慢散发着清幽的豆香味,余香浓郁。
韭黄炒文蛤应该算是春节宴席上的必备佳肴,文蛤个头肥硕、肉质饱满、味道鲜美,脆嫩的韭黄,搭配鲜味十足的文蛤肉,鲜上加鲜;夹一筷缓缓放入嘴里,漫上舌尖,在唇齿间徘徊,滑嫩鲜美,口感极好,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过年的时候,恋家的情就像这韭黄一样割了一茬又生一茬,家乡的韭黄,只要吃一口,满嘴都是幸福美满的新年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