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年初一,央视一套晚间8点黄金档,播出了大型文化类电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典籍来讲述中国历史文化,让观众们获益匪浅。而在首期节目中,受邀讲解《尚书》的,是扬州大学教授钱宗武。
第一集解读经典《尚书》
央视在大年初一重磅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5000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
第一集的内容是解读经典《尚书》。《典籍里的中国》选择《尚书》作为节目的“开篇”,是因为《尚书》流传了2000多年,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美誉,后来孟子所说的“民为贵 君为轻”,以及荀子所讲的“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也都是由尚书中的话演变而来的。
主持人和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启发三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浅出地解读,让广大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看得懂、听得进。其中,钱宗武是扬州大学教授。
钱宗武教授为何登上央视?
钱宗武教授任教于扬州大学文学院,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尚书》学文献集成与研究”首席专家,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教授被学界称为“钱尚书”,是当代《尚书》学研究第一人。
穷尽大半生,只为磨一剑。钱宗武教授40余年编撰先秦文献、上古汉语等各类研究著作2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尤其是《尚书》学方面研究成果受到海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
2012年,以钱宗武教授为首席专家启动的“《尚书》学文献集成与研究”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项目成果预计有8000多万字,拟成书200部—300部,把历代关于《尚书》的所有文献汇集成卷。这项旷世巨著吸引了海内外80余名著名学者携手合作。
他得到节目组高度认可
“大年初一节目播出后,给我打电话的人非常多,一直到凌晨一点,还有海外朋友打电话来祝贺,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有价值。”钱宗武说。
钱宗武介绍,他是在上个月受邀前往北京录制节目,节目组选择《尚书》作为首期内容,非常有意义。在《尚书》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比如“九州”“中国”的概念,都是在《尚书》中首次出现的。一个国家的历史,典籍记载就是最可靠的依据。在《尚书》中,能感受到中国有着远古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
然而,一部古老的《尚书》放在面前,如何让现代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们能够理解并认知?钱宗武主要归纳了两点:文本特征和核心价值,特别是核心价值板块,需要让古老的智慧照进现实,一定要古为今用,证明那些古代的思想,经过千百年的时光流转,至今还有光彩夺目的现实意义。
钱宗武说,讲述《尚书》故事,一定要有时空的穿越性。比如讲述大禹治水故事,要从大禹父亲治水失败说起,他的父亲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采取了“堵”的方法。而到了大禹这里,则是用了“疏”的方式,炸开龙门,通畅黄河,这样的水利工程延绵数代,才有了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阔诗句,也才有了现代人欣赏到壶口瀑布这样的壮美景色。通过这样的古今交替的解读,容易让观众们理解古籍,更好进入《典籍里的中国》。
节目录制结束后,钱宗武教授丰富的知识,也让央视节目组工作人员赞叹不已。总编剧张昆鹏特地给他发来短信:“此次写《尚书》剧本过程中,我领略了您的大家风范。您博学广知,虚怀若谷,治学严谨,考证深入。尤其您为剧本补充的读《尚书》的要义,准确精妙,剧组主创都为之叹服。能向您这样的专家大家求教,是我们的运气和福气!”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