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促进农机集约化作业。
16000亩土地全部流转、新增家庭农场24家、完成800亩“上海蔬菜外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王岗集200亩“苏翠1号”早熟梨示范基地实现达产见效、子午河现代农业观光带初具规模……2月10日,记者走进徐州市丰县宋楼镇探访土地流转带来的新变化,这个曾经平淡无奇的小镇如今处处散发着蓬勃生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步伐越来越快!
“我们村有啥?首先要摸清家底。”回忆起2014年担任魏庄村党支部书记之初,李彬建记忆犹新,当时村里账面上有2400元,但因村里修路挖沟等,欠下4万多元债务。如何增加村集体收入成了李彬建上任后的重要工作。
思来想去,李彬建和村干部决定围绕有限的土地资源,通过盘活集体土地,做好做足魏庄村的“农”字文章。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李彬建带着村干部从2018年11月到2019年3月,一共流转出500亩土地,2020年8月又新增流转土地800亩。
土地流转出去了,要种什么呢?当时高效农业呼声正响,种植蔬菜、中药材、花卉等投入大、见效慢,对销售渠道、品牌要求高,无法保证按时支付老百姓租金。
“小麦、玉米可以当年种、收,土地规模化流转后,机械化种植成本低,还有保底收购,收入稳定。不仅能够保证百姓的租金按时发放,还能保障村集体收入,最关键是风险低。”李彬建等村“两委”班子成员多番商议后,最终决定种植小麦和玉米,每亩地租金800元,让老百姓真正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这一招效果显著,2020年玉米收购价格大涨,达到2.41元/公斤,小麦价格也一路看涨,魏庄村迎来了大丰收。
依靠土地流转,2018年,魏庄村集体收入达到24.56万元,2019年集体收入增长到50.43万元,2020年集体收入突破了80万元。
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的集体收入,也都用在了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上,包括修路、建桥、修建公共厕所等。据了解,不到6年时间,魏庄村就修建了4条1600米的水泥路,目前全村水泥路总长已达1万多米。村里老人笑着说:“以前道路有坑,下雨积水不好走,现在路修好了,走在上面非常舒心。”
不仅魏庄村,宋楼镇32个行政村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村集体收入来源单一,地块零散分割,务农人员老龄化,不便于机械化操作,劳动效率低下等问题。
“满目稻田绿,一行白鹭飞。”宋楼镇党委书记张朝辉回忆起去年8月初,带领全镇村支书赴太仓市、无锡市锡山区学习的场景时说,在去年8月6日晚举行的学习讨论会上,各村村支书们热烈讨论,一致认为,大规模的土地流转能带来乡村的勃勃生机。
知行合一,想到就干!为此宋楼镇制订了被村支书们称为806计划(8月6日)的土地流转实施框架,通过平整路面、公共空间治理,每村实现流转500亩土地,流转后土地统一由村里集中经营,先期种植玉米、小麦,实施农业业态主粮化;后期如果有合适的特色产业,有资本下乡、能人返乡创业的好项目,再实施现代高效农业。
香田集村位于清水河边,村内的苹果树老化严重,产果率不高,亩产收入低,在村支书谢新文的带领下,去年该村实施土地流转964亩,通过修路、平整路面,引来了“金凤凰”。返乡创业能人韩岐圣、孙远章等人,在该村种植了600亩中华神菊和近400亩寒葱,还把加工厂项目引入宋楼镇,预计可带动周边农户就业200余人,实现一二三产有机融合。
沙庄村是宋楼镇有名的特色田园乡村。宋楼镇在对沙庄村进行特色田园乡村升级改造后,村集体实施土地流转300亩,邻镇的种植大户王刚准备将农业新品种引来栽种……
通过农村产权交易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宋楼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共完成交易103笔,交易总金额达到7878.81万元。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32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全部达标,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面突破50万元,任务完成率达246%,其中有8个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
“牛年,我们要继续做足‘农’字文章,全镇32个村将进一步划片作业,全面推行科学化土地流转,实现农民、企业的双向选择,推动农业的主粮化、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让土地流转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张朝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