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农历腊月廿四,是江苏省新沂市地方的“小年”。
赵沂娟的“家”很热闹,文艺志愿者带来了小型演出,午餐安排了饺子、猪肉炖白菜、羊肉汤等四菜一汤。这个新年,她再也不用露宿街头了。赵沂娟曾在新沂街头乞讨,居无定所,衣食无着。自从被新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发现并带回站里,她在这座城市就有了“家”,有了新的生活,也有了新的名字——“赵沂娟”。
新沂市救助管理站长王岩介绍,这位老人伴有智力上的缺陷,不知道自己姓名,年龄也无从考证。站里工作人根据她的体貌特征,估计了出生年月。赵沂娟的幸运不是偶然的,去年3月,新沂市民政局将滞留在救助管理站超过3个月的流浪乞讨人员,一次性落户安置,并将他们纳入城市“三无”人员特困供养范围,生病就医享受市民待遇。3年来,新沂市已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成功寻亲137人次,护送返乡59人次。
在新沂安家落户的53名流浪乞讨人员,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智力和精神障碍,无法与人正常沟通,既不知从哪里来,更不知向何处去。为了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新沂市救助管理站与驻地派出所和市社会福利院沟通,为每个人拍照、登记、取名、落户。其中,安置在救助管理站照料中心的有47人。
走进救助管理站照料中心,挂在墙上的“照料中心救助托养人员信息”引起了记者注意。“丁新和、丁沂纯、丁沂江,李新城、李新富、李新山……”救助托养人员中为何很多都是同一个姓?名字中的第二个字又为何都是“新”或“沂”?王岩说,这批特殊的托养人员姓都是从《百家姓》里选的。比如2015年前来的,都姓丁;2016年来的,就姓赵。如果是男性,名字中的第二个字就叫“新”,如果是女性,名字中的第二个字就叫“沂”。不管他们以前是哪里人,现在都是新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