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生命奇迹,彰显高尚医德。
2月4日,苏州市立医院北区心内科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97岁高龄的钱巨胜爷爷,他是一位抗战老兵,身上至今还有战争留下的三处伤疤。1个月前,他突感胸闷心悸、头晕乏力,被确诊为严重缓慢性心律异常。经过安装心脏“胶囊”起搏器后,恢复情况良好,特地送来致谢锦旗。
“太感谢市立医院北区心内科团队,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我现在感觉非常好,再也没有胸闷乏力了。”下午2时30分,97岁的钱巨胜爷爷在家人的陪同下,带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向市立医院北区心内科科主任马雪兴、主任医师徐桂冬及团队送上一面红色锦旗。
原来,钱爷爷一个月前常常觉得胸闷心悸,有时头晕乏力。家人赶紧将他送到了苏州市立医院北区,医生检查发现,钱爷爷存在严重缓慢性心律异常,需要植入起搏器。
“爷爷16岁就当兵,南征北战参加过的战斗共计100多次,有不少伤,年轻时也不在意。随着年龄增长,老毛病多了,这次遇到很棒的医疗团队。”钱爷爷的孙女说,爷爷是一名抗战老兵,平时身子骨也硬朗,一些小毛病他很少说,不想麻烦家人和医生,但这次他喘得厉害。
1924年,钱巨胜出生于江苏连云港东海的一户贫寒农家。1940年,不满16岁的他跟村里十几个小伙伴一起,报名成为八路军115师的一名战士。
(青年时期的钱爷爷)
入伍仅3个月,“甚至还不知道枪能打死人”的钱巨胜在山东郯城参加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战斗。“看到日军用枪把我们排长打死了,才知道真枪实弹的厉害。”那场战役,他们击毙日伪军30多人。“几个战友为了保护我们,牺牲了自己,我们哭得不行。”回忆起八十多年前的这场战役,钱老眼中仍然泛着泪花,“他们年纪都比我大,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父爱。”
抗战胜利后,钱巨胜还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中,钱巨胜所在的志愿军三十八军是最早入朝鲜,最晚回国的部队。“朝鲜战争从第一场到第五场,我一直在,一天都没有少。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写的就是我们三十八军。”钱老从手提袋中拿出老照片,分享背后的故事。
钱爷爷回忆说,当时美军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而他们只有陆军,依靠步兵作战,白天无法抗衡,只能夜行军。“晚上拼命地跑,还只能轻装上阵,累啊,有时候站着都恨不得睡觉。”在三十八军先头部队的带领下,终于围剿敌人。这次战役,钱老脸上、肩膀和大腿等多处受伤,“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医院”。
战争还留下了后遗症。钱爷爷的左肩关节疼痛,影响左手的活动。腿上还有未取出的弹片,一过安检就会“滴滴”响。
来到苏州军分区退养后,钱爷爷也常走进学校、社区,为年轻一代讲述胜利的革命故事。
一个月前,钱爷爷突感胸闷心悸、头晕乏力。家人赶紧将他送到市立医院北区医院做检查,确诊为严重缓慢性心律异常。医生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后,选择了 “无导线起搏器”。
“我们开始不知道爷爷是老兵,气喘胸闷很难受的,但他很乐观,也配合治疗,从不喊疼。”该院主任医师徐桂冬说,后来得知爷爷是抗战老兵,对其肃然起敬,团队也竭尽全力医治,让他早日摆脱病痛折磨。
(“胶囊”起搏器)
1月23日下午,徐桂冬带领团队为钱爷爷安装了胶囊大小的起搏器,体积和重量只有传统起搏器的十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小的起搏器。预估使用寿命12年,可通过程控仪经体外调整工作参数。而这也是苏州市首例自主安装的无导线起搏器。
手术耗时30分钟,钱爷爷无特殊不适。术后第2天他即下床正常活动,检查起搏器工作一切正常。
出院后,钱爷爷恢复良好,心率正常,再也不喘了。为了感谢医护人员,他特地做了一面锦旗。
“非常感谢他们,送这个锦旗,就是用我的心来表达感激之情。”钱爷爷说,在苏州多年,他感受到了苏州的发展很快,也感受到了城市对他的关爱。
钱爷爷说,通过高科技的医疗技术,他能多活几年。有生之年,他将多为青年讲一讲胜利的革命故事,为年轻人的革命教育、四史教育发挥余热。
如今,盛世!如愿!
向那些有名的、无名的,拼搏在战争时期,奋斗在和平时代的先辈们致敬!也向医生们致谢,谢谢你们为老兵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看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