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生活美不美,体现在村前屋后那一泓碧水之中。为持续推进镇江市新区水生态建设,新区将河长履职触角延伸至农村基层最末端,通过对百姓家门口的河塘、沟、渠等小微水体进行疏通整治,打通水体管护“最后一公里”。
大路东岳村的徐家组河,河水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绿植、景观桥和沿河白墙青瓦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乡村美景。徐家组河是村里一条小沟渠,多年来,因年久失修、群众环保意识不强等问题,导致沟渠淤塞,成为困扰当地村民的一块“心病”。2020年,徐家组河成功申报实施小微水体综合整治,并顺利通过河长制工作验收。
东岳村党支部副书记 张跃平:
对河道整个清淤大概,总共四千个立方左右,在清淤的同时对周边的环境提升打造,首先对四周植被加强绿化,插了月季花种子,通过项目招引对原来废弃的田块,建了一个十多亩的荷花池,从环境的打造结合经济效益的提升对整个徐家组的环境也进行全面的打造提升。
徐家组河整治出新后,水质和空气质量明显得到提升,徐家组河再次成为了鱼虾们的新家园。接下来,新区将持续做好水环境与人居环境的融合,成立专业的巡查队伍,以“宜美人家”为目标,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引领村民珍惜爱护优美环境。同时,不定期对环境进行进一步整治,让老百姓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东岳村党支部副书记 张跃平:
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继续落实河长制工作的要求,对本村的水域、环境继续跟踪监督,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近年来,新区河长制的深入实施让越来越多的河道实现了水质提升。新区在整治大河之余,也紧盯百姓家门口的小沟渠、小池塘,如果把主干河道比喻为水环境的“动脉血管”,那么小沟小河就是“毛细血管”,只有“动脉血管”和“毛细血管”全部贯通,全域水环境才可能实现有序循环,才能保障主干河道水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