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 早日重现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代表委员调研行

2021年01月29日 19:34:2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护好一江清水,近年来江苏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强力推进岸线整治、生态修复,效果如何?我们的记者跟随省人大代表、南京晓庄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李朝晖教授进行了调研。

  李朝晖:“你好啊,现在这儿生态环境跟以前有很大改变吧?”

  市民:“水质好多了,而且长江周围环境改善了,以前看不到鸟,现在你看多少鸟。”

  李朝晖:“那感受还是比较深刻。”

  市民:“现在多好呢,我们就爱在江边上走,现在南京哪里都不如江边好。 ”  

  冬日的南京江心洲,绿意不减。李朝晖代表和正在江边散步的蔺大爷夫妇聊起了长江的改变,蔺大爷夫妇30多年前来南京安家,随着这些年长江生态不断好转,他们选择临江而居。

  这样的生态蝶变都被不远处的“长江生态眼”看在眼里。这是南京打造的长江大保护重大科技基础工程,在卫星、遥感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加持下,编织一张巨大的监测网络,将全市的大气、水质、园区等监测情况全部纳入进来。

  走进生态眼,巨大的显示屏上,一滴江水,从进入南京到离开南京的变化,都能一目了然。

  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科技发展部副部长朱林介绍: “从入宁,马鞍山这边这个水质高锰酸盐指数是1.57mg/L,到长江出宁段,栖霞到镇江这边,高锰酸盐指数只有1.21 mg/L,也就是说,经过我们长江南京段97公里这一范围,整个水质没有恶化,不仅没有恶化,还有所提升,体现了我们南京对水保护的担当。”

  一条条下降的曲线,一个个绿色的标志……都展示了过去5年南京在长江大保护上取得的丰硕成果,7条省控入江支流稳定达标,长江二桥至三桥35公里内生产岸线基本清退,再现两岸青葱的优美景象。

  不过,李朝晖在调研中发现,长江大保护是多要素的保护,除了水、气外,还有更多指标要纳入进来,如何真正实现长江生态的整体提升,这是各方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李朝晖:“生态眼现在展示发展还有什么困难啊?”

  朱林:“现在我们综合的是水、气、岸、船、园五大要素,接下来我们要把土、生态和气象等更多元素集中到这个平台里面。”

  李朝晖:“生物数据和理化数据并行效果才更好一点,生物多样性监测要布点啊?”

  朱林:“肯定要布点,从上游到下游,现在一系列基本监测数据还是非常全的,但是生态数据还是相对匮乏一点,现在生物监测主要是江豚。”

省人大代表 李朝晖

  长江白鲟、白鱀豚等生物功能性灭绝,引发了公众对生物保护的关注。李朝晖经常在全省各地对长江等流域进行调研,与生态环境等部门进行交流,他发现,目前各地还是主要使用PM2.5、溶解氧等指标作为长江环境指征,系统性上有所缺乏:“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是能够实现在环境没有污染之前的一个前瞻性的发现,在问题还没有发生之前我们预见它,提前把它解决掉,实际上老百姓真正期待的将来环境质量好坏,除了PM2.5,能不能有个Environmental lndex(环境指数),这样一个综合指数老百姓能感觉更真切。”

  生物多样性是检验自然生态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的重要一环。基于调研情况,本次两会上李朝晖提交了《关于加快制定颁布 <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的建议》。“只有长江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野生鱼类多样性增加起来,更有利于长江水质的改变,这两者之间因果关系非常明显的,把长江江苏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做好了,就是为江苏生态文明作出贡献。”李朝晖说。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查多 编辑/梁瑄)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