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12348法律服务热线“7×24 小时”全天候响应;176个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建立法律服务平台;全面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近年来,江苏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让“随时随地随身”的优质法律服务惠及群众。
1月21日,省政府召开“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 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走在前列”新闻发布会,对江苏公共法律服务的创新实践和工作成果进行发布。
实体+热线+网站 织密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针对群众日益旺盛的法律服务需求,聚焦获取法律知识渠道不畅及寻求专业法律帮助贵和难等问题,江苏在全国率先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打造实体、热线、网站三大服务平台。
全省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1637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站式解决群众法治方面的需求,年均服务总量超过300万件次;12348法律服务热线“7×24 小时”全天候响应,接通率和满意度均达到95%以上;网络平台方面,12348江苏法网集成网站、微信和移动APP三大载体,上线八大类50余项法律服务产品,日均服务量已达到2000件次。
精准对接涉疫法治需求 护航“六稳六保”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和持续上升的不确定性因素,江苏精准对接涉疫法治需求,下沉式派送“法治礼包”。
开展“法润江苏·春风行动”,创新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服务模式,大力推行“不见面”法律服务,部署实施“同心战疫情”“决胜达小康”“全力保稳定”三大行动,精准提供涉疫公共法律服务,为涉疫治理、复工复产等难题在法治框架内“把脉开方”。
同时,推出服务民营企业18条举措,组织“四进四送法治体检”专项活动,对接220个省级重大项目,为5万余家规上企业进行法治体检,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9.4亿元,助力稳定经济基本盘。
创新实施法律服务模式 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
深入推进平安法治长三角建设,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江苏在法律服务模式上实现多方面创新,助力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主要包括创新实施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创新开展链式法律服务、创新推进破产企业重组法律服务、创新建立海外法律服务中心、创新构建营商环境法治保障机制、创新建立科创领域“伴随式”法律服务机制。
在创新实施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方面,通过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产业园等方式,实现园区企业全覆盖,集成律师、公证、调解、司法鉴定等资源,为企业运营、上市、重组提供全流程法律服务。
据省司法厅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处长郭兵介绍,目前,全省176个省级以上园区已全部建立法律服务平台,共为园区管理方提供法律建议2356次,为园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45500多人次。
“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全覆盖 亮出法治惠民新成色
2020年,江苏把“加强基层法律援助”纳入民生实事,提出“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法律援助覆盖人群达到8万人以上”等任务目标。
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已全面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共有12056名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法律顾问,还为21500余个村(居)建立了“法润民生”微信群,通过面对面、屏对屏,真正让法律服务触手可及;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7337件,受援群众超10万人。贯彻实施民法典,梳理完善公民全生命周期公共法律服务清单,推出涵盖从财产到人身、从生前到身后的法律服务产品。
扎实开展法律扶贫 助力脱贫攻坚专项行动
扶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民生工程,无论是帮助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脱贫,还是保障扶贫产业发展,都和法律息息相关。
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按照“一户一案”“一案一策”开展法律帮扶,江苏已为39.5万户贫困家庭配备法律顾问,排摸群众法律需求近5万项,办理法律服务案件3.8万件,全力保障低收入群众合法权益。
此外,为扶贫项目规范运作“把脉”“问诊”,各地累计对3181个扶贫项目进行了法治体检,排查化解法律风险5705个;创新推行“五方结对”帮扶机制,对口支援省定12个重点帮扶县(区),三年来累计筹措资金2309万元。
记者/孟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