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021年01月19日 15:47:49 |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的话开天辟地,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阔步走过百年征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带领中华民族摆脱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落后局面,走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即日起,本报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报道,探访铭载史册的红色印记,再现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吹响启航新征程的嘹亮号角,展望新时代中国梦更加美好的明天。

  走出上海地铁1号线黄陂南路站,上海的繁华与生机扑面而来。沿黄陂南路向南步行10分钟,就可以看到一大片石库门建筑,中共一大会址就在其中。沧海桑田一百年,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

  2021年,在建党百年前夕,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上海,重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地,回顾那一段峥嵘岁月,探寻第一代共产党人的红色梦想,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

  南湖革命纪念馆内陈列的中共一大代表铜像群雕。

  走进红色的起点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宋依璇告诉记者,为迎接建党100周年,纪念馆自去年11月17日起进行重新修缮改造。记者在会址旁看到,装修工人正在会址外墙上精雕细琢,这里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党的100岁生日。

  100年前,一群仁人志士走进这里——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一处并不起眼的石库门建筑,怀揣着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围着一张长长的餐桌,在椅子或圆凳上坐下。一场最终改变了20世纪中国命运的红色革命就从这里开始。

  会址内,党的一大召开的会议室仅有18平方米,当时是一个餐厅。从党的一大会址走出,步行约50多米,就来到了博文女校。这座女校位于上海太仓路127号(原白尔路389号),当年是代表住宿的地方。

  “兴业路76号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宋依璇说,就是这样的会场,就是这样的住宿地,迎来了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赶来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

  在这座普通楼房内召开的党的一大开启了伟大的历史征程。这次会议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鸦片战争失败后,为了反抗外敌、改革现状,中国人民同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斗争;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存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历经千辛万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无数志士仁人发出同样的呼喊: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给20世纪的中国带来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拓宽了视野,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并逐渐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1920年夏到1921年春,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

  一方面,革命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参加实际斗争,思想感情发生深刻变化,锻炼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另一方面,工人群众阶级觉悟提高,涌现出一批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建立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日益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终于,历史定格在1921年7月23日晚这一关键时刻。

  这是一个平常的夏夜,但对中国历史来说却有着深远意义。当晚,中共一大正式开幕了。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他们身份各异、口音不同,却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自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首先致词,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表示祝贺,代表们随后具体商讨了大会的任务和议程。

  上海为何成为中国的红色发源地?党的一大为何选择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齐卫平认为,党的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有3个主导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地方;第二,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第三,在上海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党的创建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移师嘉兴南湖

  从1921年7月24日到29日,党的一大会议一直顺利进行,代表们对党的纲领和决议作了较为详尽的讨论。30日晚上,情况突然发生变化。

  当时,马林正在用英语讲话。一个穿灰色长衫的陌生男子闯入会场,朝屋里环视一周,说是要找人,然后离去。经验丰富的马林立即警惕起来,断定此人是暗探,要求会议立即停止,大家迅速分头离开。代表们离场不到一刻钟,法租界巡捕房的警车就到了。

  由于会场受到外国巡捕搜查和暗探的注意,代表们陆续转移到浙江嘉兴,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

  经专家考证,当年党的一大代表是乘7点35分的早班火车从上海北站出发,沿沪杭线在火车上颠簸了近3个小时才到达嘉兴。而今,记者在新落成的上海虹桥火车站乘坐高铁,仅用20多分钟就到了嘉兴。

  从一张嘉兴火车站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这座火车站不大,是两层的仿欧式建筑。当时的沪杭铁路还是单线,火车行驶速度自然也不快。今天的嘉兴南站颇具江南风韵,白墙灰瓦、斜坡式屋顶、乳白色的雨棚,所见之处无不透露出水乡的韵味,而车站电梯、电子显示屏、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等各种配套设施又展现了现代化的气息。未来,这里还将有磁悬浮、地铁等一系列现代交通设施,嘉兴在长三角地区交通枢纽地位将逐渐显现。

  在嘉兴寻访之际,记者找到了一张党的一大代表们在嘉兴的行踪图。根据行踪图,记者沿着党的一大代表们当年的行走路线,来到了他们乘船去南湖的狮子汇渡口。现在的狮子汇已经改造成一个开放式公园。此处有块石碑,上面写着:“中共一大南湖会议渡口旧址”。还有几行小字:“1921年8月2日上午10时许,一群外地青年来到狮子汇渡口,焦急地等待着南湖游船的驶近——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就要发生了。”

  南湖在一片丽日阳光里显得格外优雅平静,著名的“红船”就停泊在湖心岛的岸边,记者曾经数次拜访这条新中国成立后仿制的“红船”:船长约16米,宽约3米,设有前舱、中舱、房舱和后舱。

  就是在这样一条船上,党的一大代表通过了党的纲领和决议,成立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了中央领导人。在跌宕起伏中召开的党的一大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讨论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中点燃了。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毛泽东后来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经过长期艰苦的上下求索,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正确的革命理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

  从此,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大地深深扎下根来,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开始了漫长的征程,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探访了党的一大会址后,记者又去参观了党的二大、党的四大会址。

  党的二大会址位于上海市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原是党的一大代表李达所租用的寓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出版社和第一所培养女干部的学校就诞生于此。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研究室负责人倪娜告诉记者,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党的二大第一次提出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和主张……

  “如今,党的二大会址也如党的一大会址一样,成为红色旅游的亮点,成为了解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重要窗口。”倪娜表示。

  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童科告诉记者,党的四大会址现存只有上海市虹口区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3516工厂的两栋宿舍楼中间的一块碑,这是1987年11月17日设立的。党的四大原址是租下来的一幢红色小楼,在抗日战争中毁于战火。

  童科说,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会议的20位中国共产党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党的四大初步总结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教训。党的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第一次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者。确立了加强党的领导、扩大党的组织、执行使党群众化的组织路线。同时,大会第一次将支部确立为党的基本组织。党的四大统一了全党思想,为新的革命高潮做了政治上、理论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的发展,从一个只有50余人的革命政党不断发展壮大为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童科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治国 柳 文)

  时代潮|百年风华正青春

  中国共产党从上海走来,带领全国人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为寻求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

  1945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回忆党的一大时说:“《庄子》上有句话说:‘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我们那时候就是自己搞的,知道的事也并不多,可谓年幼无知,不知世事。但是这以后24年就不得了,翻天覆地!整个世界也是翻天覆地的。”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这句话用来描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可谓恰如其分。它在中华文明的大河中流传了两千多年,闪烁着中国哲学的智慧,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更加厚重。这句话更凝聚着我们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和挑战的奋斗精神。

  如今,中国共产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展现出蓬勃生命力。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沿着早期共产党人的足迹,探寻党的精神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同时,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从党的第一个纲领、第一份决议,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步接一步,从蓝图到现实,前所未有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这是一个肩负历史重托的政党对人民的承诺。(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治国)

  遵从马列无不胜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藏品保管部,记者看到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赵嫣一正复制一份“题词”,上书“作始也简,将毕也钜”,落款为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

  60多年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珍藏着这件“镇馆之宝”。1956年2月12日,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董必武来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身)视察。当时的馆领导提出,请董必武为纪念馆题词留念。“随行工作人员将题词纸张带回董老下榻的宾馆,他题写好之后通过市有关部门交给本馆。1995年,这幅题字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为一级文物。”赵嫣一说。

  1964年4月5日,年近八旬的董必武重访嘉兴南湖。董必武看了重新仿制的“红船”连声说:“很像当年的那艘画舫,仿制得很成功。”随后提笔赋诗一首《清明节车过嘉兴访烟雨楼》: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担任过政务院副总理等职务,领导过司法工作。董必武总以党和人民的“老牛”自勉。他严以律己,对子女及亲友要求很严格,教育他们正直做人,勤奋学习和工作。1975年3月5日,董必武虚岁九十诞辰,于床榻赋《九十初度》律诗,为一生写照:

  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治国)

  红色足迹|老木屐见证信仰

  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 李怡婷

  南湖革命纪念馆二楼展厅,陈列着一双老木屐。这种木屐在江南并不常见,但在千里之外的湖南一带,却是家中常备。雨雪天里,人们穿上干净的布鞋,再把脚伸进木屐出门,干燥又暖和,非常实用。这特点恰似它的主人——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外表质朴无华,却甘心俯首于泥泞中,对党尽忠、为民尽责,凭一腔热血走出了革命信仰之路。

  1921年,45岁的何叔衡放弃高官厚禄,告别家人,带着那个藏着老木屐的皮箱,登上嘉兴南湖的小船。他这一切都源于那份为国为民奉献的信仰。这信仰在红船上凝聚,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牢牢立下。

  一双木屐,陪伴他走出家乡,走到南湖,走遍瑞金……

  1935年2月24日凌晨,步履蹒跚的何叔衡,跟在一支行色匆匆的红军队伍里,一路从江西瑞金去往闽西山区。突然,身后传来枪响,紧接着,三面火光乍现,情急之中,队伍只能朝向唯一一面的山上撤退。战士们搀扶着何叔衡艰难前行,年近六旬的他腿部早已受伤,走到悬崖口时,他看向身边的战士:“来不及了,快朝我开枪吧!”敌人的枪声越来越近,何叔衡望向身旁的悬崖,高喊着:“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他纵身一跃,用生命完成对革命信仰的守护。

  木屐随着何叔衡一路奔走,点点足迹透露出信仰之光。信仰究竟是什么?是立下它时的热血,是保护它时的征程。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