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乐业解乡愁 家门口开出“致富花”

2021年01月16日 14:47:5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记者/陈辉、徐徐、季栋、杨艺、黄磊)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春节未到,在宿迁市泗阳县小史集社区的一座座“联排别墅”门前,大红灯笼已高高悬挂,昭示着新年新气象。

泗阳县穿城镇小史集社区中的农户新房

  走进社区,路边新安的路灯、水泥马路干净整洁,小区东边的20亩菜园正等待分配,文化大礼堂、老年活动中心成了这里最热闹的地方……

优其屋:
“破旧农房”变“联排别墅”
美了乡村 暖了民心


小史集社区农房改造前后对比

  谁能想到,眼下的“整洁宜人”曾是当年的“破旧不堪”。泗阳县穿城镇小史集社区,由原小史集村、马洪村两个“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整村合并而成。曾经的村子,房屋破旧、交通不便,“村子里都是水泥路,一到下雨天都没法走路,深一脚浅一脚根本没法出门。”几年前的景象,村民张玉梅还历历在目。如今,每天出门三五趟,自家“别墅”门口就能遛弯儿的日子让她喜笑颜开。


小史集社区村民 张玉梅


红砖红瓦,张玉梅家新房面积达114平米,上下两层

  家里四口人,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今年65岁的张玉梅带着孙女生活。2019年3月,村里开始改建新房,以(旧)房换(新)房,按照房屋面积的改变,每平米1000元左右“多退少补”,改建后,原本的砖瓦房,变成了114平米的上下两层“小别墅”,共三个房间,两个卫生间,楼上还有“阳光房”。让张玉梅惊喜的是,由于墙体加厚,有隔热层,房子没装空调,今年冬天寒潮来袭,水管都没有冻住。“亲戚家的水管都冻住了,都羡慕我们的新房子。”


搬进新房后,张玉梅习惯坐在新家门口干活儿

  像张玉梅家一样的,社区里还有八十户左右,他们都于今年前入住新房,面积在80到200平米不等。

  以农房建设为“牛鼻子”,小史集社区全力推进农村面貌实现质的提升——目前,农房改善项目规划面积253亩508户,新建4.2万平方米364户,一期193套去年4月份开工,即将入住。在改建街区和老小区114户房屋的同时,社区统筹考虑建筑风貌、功能配套及“一文三面”等因素,进行系统化设计和改造提升,“五通八有”配套到位,幼儿园、残疾人之家投用,农贸菜场也已建成,即将投入使用。


小史集社区鸟瞰

  针对四类困难群体中的低保户老夫妻俩和五保户,小史集社区还建了25套56平方的暖心房,建好装修后,他们可以直接拎包入住。而这波操作也让小史集成为了市里的“明星”——作为宿迁市级示范项目,小史集社区农房改善项目在迎接全省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现场推进会观摩中广受好评。

减其负:
土地流转解放生产力
流出规模 转出效益

  令乡民更加开心的是,搬进新屋后,原先土地也得以流转。以张玉梅家为例,往年家里十来亩的土地让她和老伴儿感到十分吃力。“到最后卖了粮食算笔,除掉种子、化肥、农药等支出,还要请人收割、播种,一亩地一年到头才挣上几百块钱。”张玉梅回忆。现在土地流转后,一亩地每年一千,“‘旱涝保收’只要在家收租金,留了两亩地种花生、黄豆等不费事的作物,我干起来也方便很多。”


社区东面的20亩田地将按“每户一分”分配给小区居民


小史集社区妇联主任 王卫华

  小史集社区妇联主任王卫华告诉记者,现在小史集社区依然在自己种地的农户比例不足30%,大部分的耕地用于流转或承包。为了解决农户们习惯自己种菜吃,不愿买菜的问题,社区还专门辟出小区东边的20亩土地分给搬进新居的农户,“每户一分地,可以自己耕种用于全家吃菜。也解决了新居离原先自家土地较远的问题。”王卫华指着村子东头大片即将分配的土地告诉记者。

  曾经,自己种地是小规模种,出力辛苦不说,成本高“吃力不讨好”。土地流转或承包后,穿城镇的“小农经济”转向“大农经济”,以往鸡鸭成群、有猪有羊的农家小院几乎看不到了,农业量产和机械化越来越多。


社区内的文化景观

  农户的时间空了出来,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也热闹了起来。参加活动的多了,农民的业余生活不断丰富,乡风文明也跟着红火了起来。而整个社区的配套设施同步提升。“文化大礼堂,红白事分层办理,节假,礼堂内还会举办庆祝活动供村民游乐。”王卫华介绍,他们还进行了村口特色文化景观构建,对村口原9户翻建位移地块进行特色文化景观构建,打造“颜回讲学”仁善文化广场,营造崇文重教、崇德向善的人文环境。投资20万打造1500平方米集体村文化广场,让老百姓文娱活动更加便捷。


小史集村民参加“三下乡”活动

乐其业:
鲜花铺出增收路
富了腰包 强了产业

  搬进新居、土地流转,解放的生产力为发展、致富创造了更多可能。如何让百姓致富?穿城镇重视起产业支撑。在颜倪河沿岸,6个村联动发展“一镇一特”万亩菊花产业,带动就业。


东篱花田鲜切花基地


春天时,东篱花田鲜切花基地鸟瞰

  在小史集社区旁边,一公里外就是东篱花田鲜切花基地,张玉梅告诉记者,现在在菊花园每个钟点能赚70元,一年有两万元左右的增收。“现在都不需要问儿子伸手要钱了,日子越来越好。”说起这个,张玉梅特别满足。

  经过摸索,小史集社区形成了以菊花为依托,成熟的产业富民新模式——采取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支持龙头大户带动、鼓励一家一户入股等方式,做大菊花产业,多角度固化农户与产业利益联结机制。


穿城镇巨宇花卉苗木基地

  美丽的乡村环境叠加崭新的产业模式不仅带动了村民致富,也引来了各地的金凤凰,带来集聚效应。在东篱花田鲜切花基地西侧记者看到了刚刚投资建设的穿城镇巨宇花卉苗木基地大棚内的金森女贞和红叶石楠刚刚入土不久,完成了叶片扦插。等待春天来临,一排排翠的植株将放根、抽枝,开出花儿来。


巨宇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春雷

  巨宇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来自浙江的90后创业者张春雷告诉记者,作为浙江人,之所以把产业基地放在江苏泗阳,源于泗阳土壤肥沃以及劳动力充沛的优势。“这里沃土千里,不像浙江,没有成片的山川,土壤肥厚,非常适合种植花卉。更重要的是,花卉基地周边有众多亟待就业的劳动力,雇佣他们,解决了产业基地所需的大量劳动力问题,同时也帮助解决了周边孤寡留守老人的家门口就业问题。”


张春雷向我苏报道组介绍种苗种植技术

  规划建设育苗大棚1万平方米,栽植花卉苗木1000亩巨宇集团花卉苗木项目目前一期已流转土地500亩,育苗200万株,主要培育红叶石楠、金森女贞、杜鹃、桂花等花卉苗木2020年11月17日,正式与泗阳县穿城镇人民政府签约


巨宇花卉苗木基地规划建设育苗大棚1万平方米

  这让张春雷也满怀期待,“开春后就将大规模雇佣周边的农妇,开始进行技术培训。 一亩地一年创收利润三万多,500亩将达到1500万左右,将解决周边150多户居民的就业问题。下一步,还将与农户合作,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管理、种苗和销售渠道,后续进行分红。”

  农房改善美化了环境,改变了产业,引回了“凤凰”,带富了村民,改善了村貌,也让许多村的村集体收入从零跨越到数百万元。记者获悉,目前已扩大到4000多亩的泗阳张家圩镇菊花产业富民基地,可带动周边农户3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每年共增加农户工资性收入超过200万元;此外,每年可增加颜倪河沿岸6个村居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20万元。


张玉梅早早为即将回家的儿子儿媳准备好床褥

  新房前,张玉梅激动地告诉记者,家门口就业方便了,儿子、儿媳说不定明年就不用外出打工挣钱了。一家人团聚,和和美美,这也是她最期盼的事儿。

  2019年,泗阳县农民人均收入突破1.5万元大关。曾经,冲刺全面小康,泗阳最大的短板、弱项在农村,如今,短板不再拖后腿,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了,产业转型升级,家门口开出“致富花”,强村富民形成系统性的连锁效应。

  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百姓的美好愿景成了安安稳稳的现实幸福。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