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草富农民 这所高校为乡村振兴赋能增色

2021年01月09日 08:37:25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富民的重要支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广草坪种植技术,20年来,凭借“一棵小草”的力量,“撬动”上亿元的产业,从一亩三分地发展到如今近5万亩草坪,带动镇江句容当地的农民走上小康之路。

  从有土到无土 从夏秋绿到一年四季

  眼下正是冬季,草木枯黄,但在句容市后白镇西冯村,放眼望去,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大草原,种植户刘雷雷正在起草坪,赶着给客户发货。刘雷雷介绍,“这个是发往南京的一家房地产公司,用于小区的草坪铺设。”

  从2013年,刘雷雷开始种植草坪,最初他只承包了10亩地,种植的是有土栽培草坪,如今,种植规模扩大到了200亩,草坪品种也换成了无土栽培,每年亩产值在1.5万元以上,利润达到每亩8000-12000元。“80%是纯利润,以实际销售价值可能还不止80%。”刘雷雷表示,“第一代泥土的也就两三块钱一捆(一平方米),现在我们沙土达到了七八块钱一捆(一平方),所以目前来讲,我们年轻人投入这个行业还是比较多的。” 

  西冯村多年来被戏称为“北大荒”,80%以上耕地属于不受农作物“待见”的丘陵岗坡地,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土地常年荒芜。一直到2000年,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对西冯村进行技术帮扶,草坪建植与养护是该校的强势学科,早在1990年,学院培育的草坪成为北京亚运会唯一指定草种。

  经过几代技术更迭,2018年,刘南清教授团队在西冯村推广新一代沙培果岭生产技术,推动了草坪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有土到无土、由夏秋两季绿到一年四季绿”的转变。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刘南清表示,“这里面有两种草,一种是冬天能保持绿色的,底下还有一层草在休眠,等到明年温度上升之后,冬天保持绿色的草它会慢慢地消退,底下的草从休眠状态就会返青,这样就达到四季常绿。”

  如今,西冯村全村草坪年销售达1.9亿元,人均年纯收入43600元。西冯村获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句容市后白镇西冯村村民丁小平表示,“过去种田一亩地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收割草皮一天就能挣两三百块钱。” 

  从句容到全国 农林智慧扮靓美丽乡村

  以后白镇西冯村为中心,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草坪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逐渐向周边的天王、茅山、茅管、郭庄等乡镇全面推广,总面积达5万多亩,这些乡镇连成一片,成为全国最大的草坪种植基地。刘南清介绍说,“奥运会、世博会的场馆里,包括2014年的青奥会,用了我们大约500多万平方米的草坪,都是我们的草坪。”

  在江苏农博园里,刘南清教授团队最新研发的第四代草坪生产技术,实现了无基质、工厂化生产,利用温度、湿度、光照等传感技术,30天就能长出合格的草坪。“不用任何土壤、蛭石、沙子作为草坪生产的栽培基质。”刘南清介绍说,“零基质的原理,就是我们在种植糟上种植草坪,让他们的根系不停地生长,形成根系网络层纠结在一起,我们整个草坪就会形成一块零基质的生态草坪毯。而且不受季节、土地面积的限制,产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张。” 

  如今,从句容到江苏,再到全国,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创建江苏省草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32项,产品辐射全国30多个县市,草坪种植面积达9万多亩,产生经济效益近5亿元,造福4万多户农民。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巫建华表示,“一棵小草富农民,一粒种子强农业,一片叶子美农村,是学校打造的科技助农的三张名片,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能力培养为核心,走出一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之路,组建12个科技服务团队,对接我省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创新推广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提升农业,致富农民。”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江苏教育频道每周六19:30播出的《江苏职教风采》!

  (来源:江苏教育频道/蒋海涛 黄鑫 编辑/韩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