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智库专家在通对话:为长江高质量发展之歌点缀智慧音符

2021年01月07日 15:59:5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过去5年时间里,包括江苏在内的沿江省市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2021年1月5日,全国近10位研究长江经济带智库专家以线上和线下的形式,参加在南通大学举行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共话长江经济带5年来的巨大变化,共谋迈向现代化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5年回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已在脚下

  过去5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在重庆、武汉、南京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是新时代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回想总书记五年前在重庆讲话主要内容,至今历历在目,我认为,此次讲话具有多重意义。”在本次座谈会上,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文传浩感慨地说。在文传浩看来,总书记五年前的重庆讲话对促进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可持续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向流域国土空间的纵深推进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世界范围内推进大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和中国智慧。

  那么,在去过5年时间里,长江上下游一盘棋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之路,取得了哪些成就?

  文传浩介绍,长江上游地区化工围江在数量上和规模上虽然与中下游相比缺少可比性,但上游化工围江的潜在风险的广度、深度和程度都不可小觑,五年来,长江上游地区在化工围江和湖泊治理方面取得可喜成就,尤其是云南地区的滇池、洱海治理上取得了瞩目成就,目前,滇池水质已经从2016年前的劣五类提升到目前的四类稳定水质。

  湖北社科院原副院长秦尊文对长江中游地区研究颇深,对此,他也有深刻的感受。秦尊文说,湖北武汉、江西九江、上海崇明是首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试点,前面两个都属长江中游地区,过去5年时间里,武汉市探索建立了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将生态建设折算成 GDP 指标,开展量化评价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评价的重要依据。九江则着力打造“长江最美岸线”,沿江各县(市、区)已拆除码头 74 座、泊位 87个,腾出岸线 8 公里,并采取“市场化手段、公司化模式、资本化运营”的办法,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本、赔钱变赚钱”的路子,推动码头整合和岸线资源长效管理,全面完成 36 座“小散低”码头整治、提升。

  无论是治理成果还是政策探路,这都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伟大成就的组成部分,南京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系主任吴福象表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由实到虚,然后再到实的过程,即经历了一个由大开发,到大保护,再到大发展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长江“钻石段”形成江苏经验

  南通五山滨江片区

  长江是连接沿海城市之间的黄金带,长江江苏段则被称为“长江黄金水道”的“钻石段”。作为长江的下游地区,长江江苏段水运经济繁荣,长约430公里,占长江航道里程的1/7,承载着70%的货运量,是通航条件最好、航舶通过量最大、航运现代化水平最高、经济效益最为显著、拥有世界通航密度最高的江海水域。位于长江下游的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需求,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的落实供“钥匙”,为全流域治理开“良方”。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介绍,如今,12.5米深水航道从长江口上延至南京已成现实,长江水运网络与国际海运网络实现了“深水”对接,这对于促进长江经济带综合运输体系构建、提升长江黄金水道的通航价值、助推长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目前江苏沿江地区集聚了近10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冶金和石化企业、60%以上的电力企业、70%以上的水泥、造纸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省的比重为79.3%,创造了全省81%的经济总量和88%的进出口总额(2019年)。成长春表示,江苏可以利用制造业集群优势,推动长江经济带相关产业集群交流合作,建设优势互补的国内产业链循环,服务国内大循环,同时也可以设立全流域的产业发展平台,通过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全流域的产业技术、信息和市场合作,从而加快全流域产业联动。

  “钻石段”的意义还在于,江苏段是长江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化双赢的“示范区”。

  成长春说,如今的江苏,在不断筑牢“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同时,运用系统方法加快修复长江生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加快推进融合发展。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加快推进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的建设。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软件、节能环保等产业位居全国第一,集成电路、物联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创新和产业层次实现了大幅跃升。

  接续前行,打造河流治理的世界标杆

  洗尽铅华,再现岸畅水清

  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部,不仅是具有多种交通运输功能的通道和走廊,还是立体交通走廊、对外贸易走廊、现代产业走廊、新型城镇走廊、生态文明走廊等。与欧洲的莱茵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河等河流相比,长江经济带是经济带、产业带、创新带、示范带多方面的复合体,要多方联动,多措并举。

  记者了解到,除了长江沿线省市各自形成的经验外,国家层面还出台了八大专项行动、全流域消除劣五类水质断面、实施长江“十年禁渔”、破解“重化围江”、构建长江绿色生态廊道等政策,《长江保护法》也已经通过即将实施。可以说,这些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大举措和成效都成为世界大河流域和大河文明建设推进的世界方案和中国智慧。

  不过,虽然在过去的5年里,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未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之路仍然任重道远,尤其是在“十四五”期间,长江经济带如何成为沿线省市发展的内核动力呢?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教授陈为忠从综合交通走廊建设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长江经济带要继续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加快推进高快交通网建设,不断优化运输组织和模式,保护漕运、盐运、运河、渡口、火车场站等遗址遗迹,传承长江交通文化,尤其要以中欧班列、海铁联运、西南大通道建设为抓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加快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曾刚则建议,要运用数字技术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全心全意地谋发展,提高长江经济带发展质量,实现东中西大中小城市平衡协调发展,避免大城市一枝独秀。值得注意的是,长江经济带科创的差别比较大,大城市对科创资源的集聚能力进一步上升,中小城市在这个领域没有跟上趟,应该通过协同的方式,打造科创共建平台建设科创共同体。

  (来源:江苏广电南通中心站 记者:陈志斌  龚丹  姜晨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