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路”“春风十里路”……2020年扬州新增207处地名

2021年01月02日 20:07:1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地名,不仅是空间的坐标,也是文化的坐标。今天(1月2日),记者从扬州市民政局获悉,过去的2020年,包括烟花三月路、春风十里路、白鹭中街、四相街、簪花街等207个饱含扬州历史文化气息的新地名在扬州市正式启用。

  “今年全市新添了207处地名,一批历史地名在新时代‘复活’了。”扬州市民政局地名处处长冯静说,地名因描述地域历史和文化而形成,向人们提示着当地自然环境变迁、人类历史演进等信息,是文明的见证。“遍布扬州大街小巷的历史地名,就像是一部活的史笺,是插入‘好地方’的最好注脚。”

  地名文化“活”起来 

  “烟花三月路”在连淮扬镇铁路扬州东站的东侧,南至文昌路、北至新万福路,是一条与连淮扬镇铁路平行的南北向道路。据介绍,这次扬州东站周边道路命名时,引用了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便成为新路名。在扬州邗江区竹西街道也集中“复活”了一批老地名,有四相街、簪花街、松桂街、禅智路、白鹭街等。据了解,白鹭街的名字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发生在京杭运河扬州段黄金坝一带的“白鹭香”典故,告诫人们不义之财不可取、不善之事不可为。此处现为商业街区,用此典故命名街道,既是对商家诚信经营的提醒,也可彰显竹西好人文化。

  扬州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古城区的特色之一就是巷子多,因此扬州自古就有“巷城”之称。环观扬州古城区街巷的名称,从关系到国家方针大计的到反映居家生活小事的,几乎是无所不包。比如说涉及明代盐法改革的疏理道、反映明初马政制度的马监巷;明代推行钞法,以钞纳税的钞关;反映日常生活习惯的碧螺春巷和浴堂巷;还有以手工作坊、商业市肆取名的;以衙署、庙宇、名人宅第或名人事迹等取名的等等。扬州地名专家黄继林介绍说,这些地名直接来源于市民生活,看似“俗”,实为“雅”。这些街巷的名称都是扬州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展现了扬州历史文化的不同侧面。

  取自于古诗词的地名在扬州也有不少,比如位于广陵区沙头镇的晨兴路就是其中一条,该路名称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名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表达出沿路两旁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扬州积极推进地名文化建设,新地名的采词不仅要反映当地自然、人文和地理特点,还要展现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比如扬州广陵新城区域中的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的一条路命名为声谷路,还有金融城的一条路命名为金融路,充分体现了扬州广陵新城的产业特色。

  传承保护 打造地方地名保护名录

  2018年,民政部对《中国地名志》编纂工作进行部署,作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扬州市民政部门高度重视地名志编纂工作,23个扬州地名入选《中国地名志》,入选的地名类别中,小纪镇、氾水镇、大仪镇、月塘镇、曹甸镇、三垛镇、临泽镇和菱塘回族乡均为全国重点镇。

  早在2016年,扬州市政府就向社会公布了《扬州市第一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名录包括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域、街巷道路、园林古迹、纪念地等810个需要保护的历史地名。凡列入扬州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的历史地名,将予以长期保留,未经扬州市地名委员会、扬州市政府或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不得更改。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地方特色。

  前不久,《扬州市第二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公布,又有276个历史地名进入保护名录。其中,最古老的地名出现于商周,如仪征的神墩、赵墩、郭山、龙埂,宝应的双琚,高邮的周邶墩,江都的竹墩等;而汪曾祺笔下《大淖纪事》中的大淖河,也成了历史地名。

  此外,扬州市还设立了地名保护专项资金,通过多种形式让地名文化“活”起来,以喜闻乐见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提升全社会对保护地名文化的自觉意识。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王敏 通讯员/刘子建 章咪 姜涛 刘贺 编辑/玉洁)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