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法家园篆刻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篆刻研究会会员,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书法篆刻指导教师、丹阳市篆刻协会副会长。作品先后在江苏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江苏现代美术馆等馆展出,并在《汉字书艺》、《大众篆刻》等多家全国报刊上发表。印石被中国篆刻博物馆和陈介琪篆刻纪念馆多次收藏,入选2015江苏篆刻艺术大展、2019全国“千人千印”国际篆刻精英大展,并被授予“当代国际篆刻精英”称号,在全国和地方的篆刻比赛中荣获多个一等奖、金奖。
龚宵翔从小生活在农村,尽管其回忆起学习篆刻艺术的经历,颇为感慨,但一路走来冷暖自知。他读小学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篆刻,就喜欢在橡皮甚至板凳、课桌上刻。进入高中后,把老师放在办公室的报纸,或者书刊上的篆刻作品抠下来,再用单面刀在小木块上“创作”。正是这般痴迷与执着,才使龚宵翔的篆刻与书法得以循序渐进,向着既定目标发展。
多年的学习生涯和历练,不仅开阔了龚宵翔的视野,同时也使他深深地体会到:只有用刻刀耕耘心灵的净土,用思想守护艺术的家园,才能追逐“诗意唯美”的境界,才能在一次次精神探险之旅中有所收获。
龚宵翔深知认真学习优秀传统的重要性,为此,他曾大量临摹了许多经典作品。学习中,他并不只是依样画葫芦,而是认真体会其择篆、配篆、运刀以及章法之妙,同时注重感知这些名家大师技法背后的情趣、境界乃至理念。在龚宵翔看来,艺术是属于人类心灵的,无论是创造艺术还是欣赏艺术都需要心灵的深度参与,一把刀、一块石头的方寸天地,却能融书法、绘画、诗文、雕刻于一体,实乃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所以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而篆刻作为一种艺术,还具有相当的实用性,或自篆自用、或馈赠友人,钤记落款,观赏把玩,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审美愉悦。
龚宵翔深知,一个不懂书法的人,很难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篆刻家。所以除篆刻外,他每天坚持临池数小时,篆书、隶书、行书均有涉猎。他认为如果没有相配的边款,印面刻得再好也是残缺,而书法小楷字体与篆刻边款则是绝配。
笔墨当随时代,篆刻也不例外。在艺术心语中,龚宵翔这样写道:篆刻艺术发展是有底线的,那就是尊重秦汉至明清以来的传承脉络,在此基础上传承和发展,守住这一底线,按艺术规律办事,做融会贯通的功夫,开拓出既古又新的天地来。
为此,近年来,他在镇江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篆刻工具,使古老的篆刻之树结出不一样的果实。在他看来,入印文字的选择既有约定俗成的限制,同时还必须保持印人的独创性与个性,既不能泥古也不可同今。这既是对传统艺术的补充,更是繁荣篆刻艺术的一种尝试。
如其用现代数码机械加工制作的米芾草书风格印章《丁乡梅子》,魏晋楷书风格印《名城镇江》,汉隶风格印《观音堂》,唐楷风格印《魂归故乡》等,一经面市,既受到各界的好评,又得大众的喜欢。
“努力用功都不一定有回报,不努力、不用功肯定没有回报。”这是龚宵翔的座右铭。多年来,他在不断的积累、充实、调整、思考中渐悟渐行。综观他的篆刻作品,线条灵动,印式优美。或自然凝练,古意盎然;或节奏明快,豪放雄健,体现了他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作为丹阳市篆刻协会副会长,龚宵翔已经为在校大学生义务授课40多课时,并配合“送篆刻进机关”活动,坚持每星期走进乡镇授课。他说,每次看到同学们近于朝圣的虔诚,默默地耕耘在一方方印石之上;每每知道,那些乡镇干部通过短短的几个月学习,参加省市书画篆刻大赛并入展获奖的消息时,他仿佛就是一个最富有最幸福的收获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