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融媒:“抢”建平台 “融”合守正 “智”创活力|县融建设巡礼

2020年12月30日 11:04:5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通天下,州如画。作为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北桥头堡”的南通市通州区,把“激情与速度”倾注于媒体融合进程中,2019年6月11日,通州区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成为全省较早建成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之一。

通州区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

  勇于争先,“抢”建平台

  说通州区融媒体中心是“抢”来的一点也不为过。按照江苏省统一部署,通州区建设融媒体中心不在首批之列,但通州媒体人不甘滞后,在资金、场所、技术等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敢抢敢拼,快速上马,融媒体中心建设如愿跻身首批行列,2019年6月12日,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暨县级党委宣传部长培训班来通州考察,省委宣传部对通州勇于争先,“抢”建平台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6月24日,在省委宣传部举办的第二期“守正道 创新局”县(市区)委宣传部长讲坛上,省委宣传部领导点评通州的做法“可行、可取、可及”。

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暨县级党委宣传部长培训班来通州考察

  高度确定思路。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既是党中央的要求,也是省委的重要部署,更是基层主流舆论阵地顺应时代潮流、实现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通州区成立了融媒体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确定了从实际出发,既不贪大求洋、也不坐等靠要,因地制宜、实效第一的建设方案。同时,为解决技术和人才“瓶颈”,借力省广电总台“荔枝云”先进成熟的技术、上联下通的平台和专业精准的服务,在全省率先与省广电总台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通州组织人员在省广电总台参观学习

  争速度科学推进。为了快速推进这项媒体“革命性”的工程,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建设坚持科学规划,挂图作战,无论是平台建设、设备安装,还是外围改造,多项工作齐头并进,确保了时效进度,最终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圆满完成了中心的平台建设。2020年4月30日,通州较早通过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省级“云验收”。

通州融媒体中心建设接受省级“云验收”

  拓宽度全媒矩阵。以“荔枝云”为依托,搭建了通州融媒体中心“专属云”平台。打通化解原有的采集系统、编辑模式不兼容等技术壁垒,实现一个平台、全媒共享、全员共用,成为全省首家融媒体平台与报纸采编系统无缝衔接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为全省推广实施这一技术提供了成功范例。平台系统拓展宽度,形成了电视、报纸、广播、网站、“两微”、“南通州”移动APP、抖音号、数字报等及“我苏”通州页面全媒体发布矩阵,同时具备“新闻+”拓展和升级空间。尤其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宣传平台的植入建设,在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开了先河。

通州融媒体矩阵

  优化机制,“融”合守正

  推进媒体融合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融”,使主流媒体更好地占领宣传舆论的主阵地,这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初心”和“使命”,通州融媒人在“求变”中融合,在融合中“守正”。

荣获2018年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县级媒体融合创新优秀单项案例奖

  注重一个“转”字。一方面 ,思想转型,即观念更新。通州媒体人强化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意识,尤其是树立“媒体+”理念,强化便民服务,顺应群众多样化信息需求。另一方面,生产转型,即产品更新。通过优化运营体制机制,强化平台指挥功能,“多来源汇聚、多媒体生产、多渠道分发”的新闻“策采编发”流程日臻完善,融媒产品实现多元化,短视频、微直播等轻型传播方式成为常态。

短视频《二甲方笼糕,糯香飘百年》获新华社《小康中国,千城早餐》活动最佳创意奖

  抓住一个“融”字。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进行融合生产。融媒体中心成立后不久,通州区举行了首届龙舟赛,中心充分围绕“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传播”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媒体融合生产的成功演练,充分发挥声、屏、报、网、微、端优势,全方位、立体式呈现赛事盛况。各直播平台观看人次超过两万,各类媒体发布相关稿件超过20篇次,在社会上引发了较大反响,增强了媒体融合生产的信心。

龙舟赛活动上融媒记者工作场景

  突出一个“优”字。首先是突出“移动优先”,中心将传播速度、点击量及社会反响纳入考核指标。其次是突出“产品创优”。每逢遇到重大题材、重要宣传活动,举全中心之力,精心策划、精细采制,精准发布,增强媒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努力构筑以新媒体为品牌媒体的优势,目前,“南通州”微信公众号拥有粉丝15万+,日均阅读量1.5万+,成为通州区域内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南通州”目前还入驻了“央视新闻+”、新华社“现场云”,沪媒“澎湃新闻”,省台“荔枝新闻”、“我苏网”等移动客户端。

  聚焦“小屏”,“智”创活力

  媒体融合,改变的是传播手段、渠道,不变的是凝聚共识、传播正能量,通州融媒人聚焦“小屏”,以智慧创新赢得活力。

作品荣获南通新闻界媒体融合类一等奖

  抢占舆论制高点。通州融媒人在新媒体“开放性”、“即时性”高效的当下,依托融媒体指挥系统,采、编、审、发都在线上完成,赢得第一时间,突出话语权威,抢占了宣传舆论制高点。今年战“疫”期间,“南通州”APP,摆脱了其他媒体受平台刊播时间等约束,根据其实时、海量的特点,全天24小时不间断发布上级及通州当地政府的权威声音,连续不断展现权威战“疫”动态,起到了主流媒体的正确引导作用。据统计,疫情期间,“南通州”APP的点击量超过200万人次。

“抗疫期间”南通州APP页面

  强化作品原创性。原创作品既能淬炼业务能力,更能博得受众眼球,通州融媒人在实践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抗“疫”宣传中,《通州,让我们一同静待春暖花开》等30多篇短视频作品被“我苏网”“基层融媒在行动”转发,尤其是《那个夜晚》歌曲MV成为南通地区第一首原创抗疫歌曲MV,先后被中央文明网、央视网等20多家网站平台采用;制作的少儿“抗疫”歌曲《等妈妈回家》被全省小学生云端主题班会采用,成为被新华网、中国文明网、新浪网等近三十家网站转载的爆款作品。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开通当天(7月1日),通州融媒体中心第一时间推出了《龙腾江海》原创歌曲MV火爆全国各大网络。

歌曲MV网络截屏

  突出为民服务性。情牵民众,是媒体的生命力所在。一方面,在“南通州”微信公众号和“南通州”APP搭建政务服务、健康服务、缴费服务平台,同时依托“南通州”视频直播品牌栏目《直播通州》,开辟了《惠农直播》,面向“三农”服务,总点击量近200万人次,提升了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

“南通州”《惠农直播》

  媒体融合任重道远。搭建内容丰富、载体多样、覆盖广泛的现代媒体传播体系,实现全媒体内容汇聚、全媒体指挥调度、全媒体内容生产、全媒体内容发布,提高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通州融媒人一直在路上。

【部长点评】

  (来源:通州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苏月)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