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太湖湾还是一片荒芜。2002年,常州市武进区率先在太湖之滨建设旅游度假区,重在把旅游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让荒山变凤凰,这是一场艰难蜕变。不急开发急生态,太湖湾建设的第一步,就是修复生态,度假区聘请了世界旅游组织高起点规划。
实施了湖底清淤、围网拆除、湿地营建等“清水”工程;居民动迁、企业搬迁、新建污水处理厂等“治污”工程;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宕口整治复绿等“增绿”工程;还实施了盘山公路、环太湖路、雪马路等“畅通”工程。一系列“生态工程”拉长了太湖湾的风景线,实现了一路一景、路随景移,再现了“烟波太湖”美景。
生态环境,建设不易,坚守更难。太湖湾山水渐美,各种旅游开发投资纷至沓来,有人主张大干快上,但太湖湾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
如今的太湖湾,大气环境达国家一级标准,植物生长茂盛,共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百余种,鸟类70多种,鱼类30多种。太湖三白、阳湖水蜜桃、阳湖新月绿茶等更是久负盛名。
规划范围30平方公里,核心区18.6平方公里的“太湖湾”,终于成为常州南部一张“波光粼粼”的旅游名片。
“微度假·慢生活”的区域旅游目的地
自2002年以来,太湖湾累计投入近百亿元用于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环球动漫嬉戏谷、中华孝道园2家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春秋战国阖闾城遗址、蓼莪禅寺等多项历史遗迹,留青竹刻、马灯舞、掐丝珐琅画、雅浦酿酒技艺等多项非遗技艺,形成了太湖湾独特的“山、湖、林、田、花、果、茶、文”融合的资源格局。
漫娱奇幻、慢居太湖、慢享自然、慢悟人文、慢品田园的“微度假·慢生活”产品体系,构建了运动健身、休闲娱乐、康体疗养、夜游、常态化节庆赛事活动等完整的休闲度假产品体系,承办了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24H单车环太湖认证赛、国际龙舟联合会世界杯赛、世界旅游小姐全球巡演、太湖湾嬉戏跑、太湖湾千人毅行、太湖湾生态美食节等常态化的特色节庆及赛事活动。
太湖湾拥有云中部落度假村、瑞廷西郊酒店、露森泡泡屋、品悦度假酒店等17家不同类型的接待设施,总客房数为2031间(套)。主打淮扬菜的同时,川、湘、粤、闽、鲁、徽百花齐放,更有意大利菜、日本菜、韩国菜等各国佳肴。
智慧旅游、医疗服务、无障碍服务建设持续推进成效显著。近年来游客接待量均超300万人次,过夜游客中省外占比近八成。太湖湾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头部旅游目的地。
湾镇融合建设美丽乡村
从2007年至今,太湖湾先后建设了盘山公路、环太湖路、太北路、342省道连接线、雪马线、雪马线镇区段、竺山路、避风港线、嬉戏路、雪马线延伸段、道南路等,这些道路的建成,连通了山南和山北,更方便了当地居民和外界的沟通。
太滆村
昔日太湖岸边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太滆村,将生态治理和特色产业相结合,“洗脚上岸”打起“渔文化牌”。太滆村是常州市唯一位于太湖的专业渔业村,也是沿太湖7公里湖岸线唯一保留的特色村庄。太滆村主动接受太湖湾的辐射,已发展成了集特色美食、微度假、农家采摘于一体的旅游格局,是常州新农村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城西回民村
作为苏南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城西回民村,也是较早接受太湖湾辐射的村落。回民村看准时机发挥生态优势。村民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种下了梨树、桃树、茶树等“摇钱树”。挖掘陡门塘的回民民族特色,保护好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的陡门塘,“小盆景”变成了连片的“好风景”,村民人均收入达36000元,城西回民村也在今年九月获得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国字号荣誉。
除城西回民村、太滆村外,雅浦村、谢家村、南山村等都在太湖湾的辐射带动下,串联成珠,湾镇融合加速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常州太湖湾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宏强说,未来太湖湾要积极以“太湖休闲第一湾”这一鲜明的个性定位融入环太湖旅游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