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走出一条致富路!常州种粮大户王海斌:产业融合发展带头人

2020年12月21日 15:05:56 | 来源:常州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驱车行至溧阳市别桥镇西部,绵延山地起伏,树木葱茏,经过塘马湿地公园,便来到了溧阳市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还未进门已听到轰鸣的机械声。走进厂内,映入眼前的是几座如小山丘般的仓房以及许多大型烘干机械设备。

  合作社负责人王海斌今年48岁,是一位退伍军人。20年来,他从种粮大户,到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再到构建粮食生产经营全产业链,已蝶变成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带头人。他打趣地说,自己如今是一位“现代农业兵”。

  深耕土地的深厚情结

  1994年12月,王海斌当兵退伍,来到上海打工。在此期间他注意到,每到农忙季节,农民工们总是回乡“抢忙”,一去就是半个多月,既费时又影响务工收入。而在老家溧阳,老人妇女守着几亩地,辛辛苦苦赚不到钱,还有很多人把户口迁到城里不愿耕田,本应是风吹稻浪的田野大多被抛荒,他便萌生了“要让田地重新恢复生机”的念头。

  2000年起,王海斌陆续把村里抛荒的120亩土地“捡”来耕种,他为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开始添置和应用农机,一边积极流转村民的闲置土地,一边扩大种植规模。

  2006年,溧阳市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王海斌回忆,合作社是由本地19个种田大户和农机户联合组织发展起来的,早前专注于提供农机服务,到2008年左右,他开始想办法实现合作社的转型,从成立之初的单一农机作业服务,逐步拓展到土地耕翻、整地,扩大到育秧、插秧、机收、烘干、加工等水稻生产的全过程机械化,比起人工,成本低、效率高,有效提升了粮食产量。

  到了2009年,合作社全年服务的水稻、小麦生产面积达4万亩次。“我们服务的对象从散户,到种粮大户,到自然村、行政村,再到周边乡镇,高峰时期,我们有50台插秧机同时在稻田耕作。”王海斌说。

  “一条龙”作业延长产业链

  如今,合作社每年种植水稻规模达到1万多亩,年产量6000吨,先后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江苏省五星级农机合作社和省级农机化示范基地。

  可在王海斌看来,要进一步扩大效益,还得延长产业链条。

  比如,农机作业周期短、使用率低,农闲时农机手常面临无事可干的尴尬。合作社便开展培训,令农机手转型为职业工人,农闲时参与田间管理,农忙时从事机械生产。

  王海斌介绍,合作社还实行订单农业,年订单面积达到7000多亩,为成员开展“三统一”服务,即统一供种、统一栽培、统一收购,实现合作社和农户双赢。

  “不仅提供代种、代收、代耕服务,我们还往产前产后加工环节延伸。”王海斌说,这样一来,可让传统农机合作社朝着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转型。除了种粮,还从事加工、销售、研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大米这类主食的要求也高了。王海斌敏锐发现,溧阳大米虽质量优,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早在2010年,他就尝试依托本地优质稻米生产基地,选用“武运粳23号”等当家品种,小规模引进“软玉”等特有品种进行有机种植,并配备了仓房和烘干、精米加工等设施设备,逐步创立自己的品牌,注册了“满喔香”“溧湖”两个大米商标。其中“溧湖”大米不仅成为溧阳本地学校、机关、企业的首选,更在苏州、无锡和浙江等多地赢得好口碑。合作社全年销售大米6000多吨,累计销售额4000多万元。

  种粮大户的“粮食经”

  种粮约20年,粮食价格一度浮浮沉沉,而王海斌却做到效益口碑稳步增长。

  王海斌说,相比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纯粹人工管理,现今的农业生产管理更加机械化、智能化,但仍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成本。

  就拿品质把控来说,常武地区有几十个水稻品种,口感各有不同。市场上同一品牌的大米,常常会出现口感有差异,品质波动的状况。王海斌介绍,这是由于很多地方的水稻种植仍然是以分散种植为主,个体的种植技术、管理水平不同,同一品牌收购不同品种的大米,品质难以稳定。

  王海斌说,对于优质有机粮,他们做到固定品种、固定包装、固定仓库、固定生产线加工,保证品质稳定。对于普通粮,他们将收购而来的不同品种充分混合,存储于4个仓房内,从而保证每一次出仓的大米品质稳定。

  (来源:常州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