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铭记历史,祈愿和平。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了让大学生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南京财经大学开展了参观纪念馆、烛光祭奠、绘画敬语、知识竞赛、集体朗诵、大合唱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师生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居安思危、砥砺前行。
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信息工程学院组织学生参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纪念馆中,十二座刻满牺牲烈士名字的白色大理石碑矗立在眼前,烈士们坚定信念、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令同学们动容。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在出口处向烈士献花并写上寄语,“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南京财经大学学子向烈士致敬!”新闻学院组织学生前往北极阁、中山陵和仙鹤门三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默哀鞠躬、敬献花圈,寄托对遇难同胞的哀思。
以“烛”寄哀思。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们齐聚仙林校区德正楼三楼草坪前,手捧蜡烛,脸上贴着国旗贴,庄严肃立,为南京大屠杀中逝去的同胞默哀。国际经贸学院的同学们傍晚时分便早早地来到大学生活动中心门前,将蜡烛摆成“南京”及“12.13”等字样。寒风中,同学们在烛光旁围成一圈,低头静默哀悼。时有同学从旁路过,也纷纷自愿加入缅怀的烛光中,窜动的火焰在清冷的夜色中照亮了同学们真挚的脸庞。“我们的祭奠,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和平与正义长存。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先辈们的艰苦奋斗,追思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珍爱和平,珍惜这美好的读书时光。” 法语2001班王智说。
以“赛”溯历史。外国语学院通过开展“公祭日”知识竞赛,带领学生回顾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了解抗战英雄萧山令的事迹,熟悉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南京大屠杀》的著作,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南京大屠杀背后的故事,深刻理解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骏表示,“在国家公祭日这一天缅怀先烈,是大学师生铭记历史的一次纪念活动,更是开创未来的一种激励。这一主题活动是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激发大学生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提醒当代大学生肩负振兴中华的使命担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以“声”诉和平。“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缅怀三十万死难同胞,祈祷永世千年的和平!洁白的和平鸽,在蔚蓝的天空高飞,嘹亮的歌声响起……”外国语学院和新闻学院的学生分别集体朗诵了《和平宣言》和《南京!南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发出青年学子对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新闻学院刘子晗、叶静逸和张钰同学分别朗读了三封战争年代的家书,家书中的一字一句都展示了那段黑暗的时光里星星点点的温情与感动。“晚间一过见黎明,风正在吹起劲奏着和平之声,愿望是用这歌将心中的爱唤醒,叫那冷却热情今天更盛……” 新闻学院学生齐唱《和平之歌》,歌声响彻云霄。“站在这里朗诵,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追忆历史是为了感悟和平之珍贵,我们应该自觉地把个人的学习奋斗同祖国的繁荣昌盛、民族的繁荣富强结合起来,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铭记历史,勿忘国殇,砥砺前行。”新闻学院张钰同学说。
以“书画”寄祝福。国际经贸学院的同学们自发绘制“今昔对比”的水彩画,用画笔完美呈现1937年南京的衰败颓落与2020年的繁华景象对比,呼吁广大青年珍惜和平、展望未来。画中饱受战火纷飞的小女孩与现代接受良好教育的女孩的鲜明对照,让人感受到战争对儿童的迫害。国贸1901楼佳进同学绘制结束后颇有感触:“在这次活动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摧残,我们更应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绘制完毕后,同学们又拿起笔,手写敬语,用隽秀的字体表达心中对先烈们的尊敬和追忆。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王尧 编辑/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