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脱贫攻坚这场“大考”,有许多社会力量汇聚在一起,将温暖传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凌裕平就是其中一位。
2017年,他去贵州考察时,认识了一位特殊的侗族老人,第四套人民币一元纸币上侗族少女原型人物石奶引。得知老人生活并不富裕,凌裕平在学校发起了结对帮扶行动。从那时起,他每年都要去一趟贵州。今年夏天,他又出发了。
2020年8月21日,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凌裕平在果园基地忙碌,他挖了一些桃苗和梨苗,计划带到贵州从江县,希望在那里能引种成功,为老百姓提高经济效益。凌裕平口中的从江县,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17年,他在那里结识了石奶引老人:“我说‘人民币女孩 ’太缺人民币了,全家的收入就是靠着大概一亩三分地吧,都是梯田。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做点事情,跟他们谈了以后,他们也有积极性,就开始了我们的扶贫之路。”
2020年8月23日,凌裕平自驾从扬州出发:“之前我们都是坐高铁或者飞机,因为在山区里面交通不是很方便,这次我们要带一些给地方上的农资。另外我们过去开展工作的时候,有自己的交通工具,会更方便一些。”从扬州到从江,相距1500公里,凌裕平开了两天车,直奔石奶引老人家。让他欣喜的是,当初的泥泞山路,如今已经变成水泥路了。
得知凌裕平要来,石奶引一家早早在门前等候。石奶引今年59岁,家里三代同堂。16岁那年,她和伙伴身着侗族盛装去镇上赶集,被正在采风的第四套人民币设计者之一,画家侯一民画了下来。1987年,第四套人民币发行,石奶引才知道,自己的头像被印上了一元纸币。
多年来,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加之生产方式单一,当地村民普遍生活水平不高。2017年石奶引一家四口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虽不在贫困户之列,但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为了让石奶引的荷包鼓起来,凌裕平在扬州大学发起了结对帮扶行动。随着近几年从江县开展“组组通”公路建设,打通了该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扬州大学园艺和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士硕士实践团,深入当地开展技术讲座、赠送果苗、走访调研,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2019年,他们还赠送了3万尾泥鳅种苗给石奶引,仅这一项就带来增收两万元。当年,石奶引家年收入突破六万元。
这次来从江,凌裕平带来了自己在果园基地培育的黄桃和苗木,打算在石奶引家地里引种。凌裕平介绍,这种黄桃江苏市场上每公斤均价20元。如果试种成功,他还可以帮忙搭建销售渠道,每亩净利润可以达到2万元。石奶引的儿子石连锋告诉记者:“以前我们种果树,都不知道什么技术,现在教授过来教我们技术,我们也差不多知道了。希望到时候结果了,桃子又甜又大的。”石奶引告诉教授,多谢他们的关心,她这两年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每次来这里,凌裕平并不只是给石奶引老人提供帮助。在当地油茶园走访期间,他了解到茶农们还在采用传统耕作技术,立即从车上拿出剪刀,教大家通过修剪来提高产量。
庆云镇有400多年油茶种植历史,如何用有限的土地创造更多价值,这是当地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凌裕平建议,要采用先进的栽培配套管理技术。扬州大学在当地设立了书屋,建起专家远程技术服务指导联络站,传播农业产业发展新技术、新观念。凌裕平还给当地政府支了一招,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提高商品附加值。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庆云镇党委第一书记龙义禹告诉记者,这种模式改变了以往的扶贫模式,从输血式的扶贫变为造血式的扶贫。
结束3天行程,凌裕平启程回扬州。在他看来,每次来这里,他都是满载而归。大山里日新月异的变化——道路通了,人们的荷包鼓了,山歌也唱得更响亮了,这些都是他最幸福的收获……当然,不管未来怎么变化,他和石奶引老人的约定,不会改变,还将一直延续下去:“我觉得付出本身是一种幸福,要做的事情更多,要我们更加地努力。”
据了解,从2017年到2020年9月底,江苏省3290家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实施帮扶项目5447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约22.1亿元,受益人数超600万人。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郑伟 编辑/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