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冬,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11月下旬,留守南京的20多位国际友人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他们与中方人士一道建立了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托起了中国难民“生”的希望。
2020年距离那段惨痛的历史已有83年,今天的南京城祥和繁荣。
岁月更迭,历史永存。
追忆过往,珍爱和平。
——《感恩和平 重走“南京安全区”》
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位于南京市上海路42号,创建于1933年,原名五台山小学。83年前,这里是南京安全区25个难民收容所中的一所,是当时中国政府发布通告后3小时就接收难民的第一个难民收容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就是在这里,与试图想要强暴她的侵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
(五台山小学设置的难民收容所)
只要下课铃一响,校园里马上就热闹起来了,孩子们随风奔跑,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可在今天,这样一所小学不算非常宽阔的操场下,还尘封着1937年冬天的痛苦、无奈,当然也保留了一丝希望。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副校长潘亮介绍说:“当时有很多逃难的老百姓,就是依托学校操场下面的这个防空洞进行避难的。”
1937年冬,南京安全区就像黑暗之中的微弱烛光,寄托着难民们对生的渴望。当年仅有19岁的李秀英怀着近7个月的身孕,就躲在五台山小学的防空洞里,但仍没有逃脱侵华日军的凌辱,搏斗中脸上、腿上、肚子上被刺刀戳了三十多刀,在金陵大学医院威尔逊医生的救治下,才得以幸存。而另一位幸存者石秀英,她的父亲、哥哥被侵华日军杀害,当时五台山小学避难所已经住满了人,无奈只能和其他亲人在附近搭棚子,住了很长一段时间。
(石秀英)
“我家姑妈住得早,就住的避难所里头,她有房子东西的,实在我们找到他们了,但是住不下去了,所以我们就在那个五台山,就在五台山那个地方山坡子,搭的一个芦席棚子,几口子就在那块住,”石秀英说。
(国际安全区部分委员的合影)
整个安全区内分设25个难民收容所。1937年12月31号到1938年1月5号,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米尔斯和福斯特带领两位中国助手,对其中21个难民收容所逐一进行了检查,当时五台山小学收容所的难民有1640人。拉贝日记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安全区的难民总数估计已经达到25万人,增加的5万人来自城市的废墟地区。食品已经短缺到开始危及生活,安全区内已经开始吃马肉和狗肉。”
粮食不足、疾病流行、人满为患,都是当年南京安全区每天要面对的困难,但有了这些国际友人不懈地努力,成千上万难民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寻得了一丝温暖。
如今的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地处南京城的繁华地带,拥有雄厚的师资,先进的教学设施,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副校长潘亮说:“希望孩子们能够了解和平的意义,因为无论将来他们去到哪个,哪一个国家,他们都是代表中国的,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代表和平的使者”。
五年级学生潘瑞林说:“我知道我们南京曾经发生过一些很悲惨的故事,但让我庆幸的是,我们学校曾经救助过一些难民”。
四年级学生余沛贤说:“那些国际友人救助了那么多人,所以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然后传承他们的这种精神,珍惜现在的和平”。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梁振华 编辑/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