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1亿尾!高宝湖退捕禁捕后首次放流,鱼儿“唱响”《渔歌子》

2020年12月11日 06:53:00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2月10日,高宝邵伯湖渔管办在高邮湖区举行冬季放流仪式,6万斤30万尾草鱼、鲢鱼、鳙鱼“跃”入高邮湖。这也是自全湖全面退捕禁捕后首场放流活动,而整个“冬放”将投入放流资金347万元,放流各类苗种超过1亿尾。

  6万斤鱼儿今入湖修复生态

  高邮湖区,多艘满载大鱼的渔船进入湖区,到达指定地点后,在渔政人员的现场指导下,渔民将渔船里的鱼儿放入湖中。

  渔管办资环处负责人许飞介绍,本次放流的鱼,有草鱼、鲢鱼和鳙鱼三种,共6万斤,数量30万尾。

  “草鱼是典型的食草性鱼类,它们生活在水体中下层和近水岸水草多的地方;鲢鱼和鳙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俗称‘环保鱼’,取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许飞说,这些鱼儿一直是湖区放流的主要品种,但与过去不同的是,过去的放流是以捕捞为目的之一的增殖放流,而现在湖区全面退捕禁捕后,是以改善和修复湖区生态的渔业增殖放流,“这对于养护湖区水生生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冬季将放流超过1亿尾鱼蟹

  首场放流后,渔管办还将陆续举办多次放流活动。许飞说,2020年冬季至2021年春季,共投入放流资金347万元,放流各种鱼蟹超过1亿尾,“鱼类放流时间依然选择冬季,因为冬季鱼类鳞片紧闭,防护能力强,病害较少,便于运输,放流后成活率较高。”

  放流的鱼蟹共7个种类,除了草鱼、鲢鱼、鳙鱼外,还有鲂、鳜、细鳞斜颌鲴和中华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是底栖动物,可吃水生植物以及腐殖质;细鳞斜颌鲴,是中小型鱼类,可吃水体中的底生藻类、腐屑等,且它们爱吃的是大多数经济鱼类不喜欢吃的,因此被誉为“水底清道夫”,对湖区生态是很有益的补充;鲂,它们栖息于流水或静水的水域中下层,对水质要求较高,清新的水质、较高的溶氧是其生活的必需条件,是属杂食性鱼类,“放流这种鱼,可以让它们成为湖区水生态的指示物种之一”;鳜鱼,是肉食性鱼类,幼鱼喜食鱼虾,成鱼以吃鱼类为主,“可以改善优化湖区鱼类结构”。

  退捕后,湖区将继续开展放流活动

  退捕后,湖区鱼虾蟹蚌等渔业资源得到休养生息,这是否意味湖区可以不再需要放流了呢?

  许飞解释说,环境变化和长期捕捞的影响,湖区渔业资源呈现退化趋势,如鱼的个体变小,提早成熟,一些鱼类虽然在湖区还存在,但数量少,“这样的资源现状,需要通过放流这种形式,为湖泊输入新鲜的生命和活力,为净化水质,治理湖泊富营养化,修复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发挥重要作用。”

  实际上,即使在没有退捕前,湖区常年坚持的放流活动,已取得了效果,“高宝邵伯湖作为通江湖泊,通过近几年持续放流,渔业资源不断改善,湖区胭脂鱼、江鳗、鲻鱼、鮰鱼等洄游性鱼类不断增加,这一方面说明长江渔业资源恢复,同时湖区水质改善,饵料资源丰富,满足有洄游性鱼类摄食需要。”

  在退捕禁捕措施叠加效应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将更加明显,“退捕后,湖区不存在捕捞行为,放流时间还可以灵活调整,比如提前到10月左右或深秋季节。”

  湖区鱼虾蟹蚌种类已超过60种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渔业资源普查显示,高邮湖区鱼虾蟹蚌等有64种。近年来,为了准确了解湖区渔业资源,渔管办与科研院所合作,对高宝邵伯湖湖区的渔业资源进行普查。

  在湖区,占据优势的是鲫、湖鲚、鳙、白鱎、红鳍原鲌、鲤、似鳊、鳊、翘嘴红鲌和鲢。

  现在,湖区的鱼虾蟹蚌的种类,已超过60种,其中江湖洄游型鱼类有鲻鱼、鮰鱼、鳗鱼、胭脂鱼等,都是在时隔多年后,重新回到湖区。

  “高宝邵伯湖是淮河下游通江湖泊,其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与长江相互交流,同气连枝,相互促进。”许飞说,高宝邵伯湖生态环境的持续修复,对长江生态有着正面影响,湖区的渔业资源也必定受益。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李明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