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是民政部门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镇江市以“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着力点,不断完善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各类专项救助为配套、社会力量参与、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确保民生保障底线兜得住、兜得准、兜得牢,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的道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家住京口区大市口街道宋官营社区居民蒋利清在申请特困人员后,家里来了第三方的家访人员,在“访问”后,他们告知蒋利清整个申请流程已经完毕,在家等待审核结果。
蒋利清视力一级残疾,外出很不方便。他告诉记者,以前申请低保时,需要到街道办事处提交很多的证明材料,如果材料不全,就得来回折腾几次。原本以为这次申请特困又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没想到不出家门就能办理。
蒋利清:“我这个眼睛也不好,出门也不方便,马路上车又多,来这里办事是相当好,在家里面我就不出门,他要什么材料,包括身份证什么证件,全部都有,当场拿出来,我就省得跑了。”

记者了解到,去年,镇江市民政部门在全省首创“温情家访”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变被动受理为主动上门服务,引入了165名“家访员”参与救助调查,协助基层开展救助申请家庭家事调查等工作,有效破解社会救助申请“证明材料多、经办周期长、群众获得感不强”等突出问题。
镇江市民政局副局长陆敏介绍,下个月,智慧镇江APP将加载社会救助申请功能,届时,镇江市“线上+线下”救助申请渠道基本实现全覆盖。
陆敏:“目前,开发工作已接近尾声,将于12月份上线试运行。至此,“线上+线下”救助申请渠道基本实现全覆盖,救助申请对象除在各镇、街道社会救助服务窗口提交申请以外,还可通过电话、村居干部委托、手机APP等方式进行申请,多样化的申请方式为困难群众申请救助提供了便利。”
为了确保兜准底,让社会救助资金花在真正有需要的困难家庭上,既要靠逐一摸排的传统办法,也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为此,市民政局在2018年10月份上线“镇江社会救助云平台”。
市民政局救助处处长 陈耀辉介绍,这是全省第一个省辖市民政救助云平台,在全国同类救助系统中也是对接单位最多、核对面最广的。
陈耀辉:“社会救助云平台与30家部门、企业和3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定期交换信息数据,核对数据达426项,实现了“互联网+社会救助”跨部门、多层次的各类信息共享和网上办理功能。”
社会救助要行稳致远,长效机制不可或缺。镇江市民政部门还在全省首创社会救助失信惩戒机制,对采用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或试图骗取社会救助资金、物资和服务的失信行为,通过划分诚信水平等级、建立实行黑名单等形式,实施多部门惩戒,构建了适应社会救助制度自身性质的失信惩戒机制。
陈耀辉:“比如呢,对评分达到严重失信行为的三年之内是禁止报考公务员或者行政事业性岗位工作,而且还要暂停或者减少相关福利、补贴和政府优惠政策,同时还要向社会公开其失信信息,限制贷款等等内容。围绕这一机制的相关研究被民政部社会救助对象瞄准与核对机制论坛评委二等奖,还被评委江苏省现代民政建设十大创新成果,同时也获得了镇江市2016年度,法治政府建设的十佳创新项目。”

截至三季度,镇江市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万8千263人,特困供养人员6千187人,开展临时救助2千604人次,累计支出社会救助资金1.6亿元……一串串饱含温度、带着感情的数字,织密了保障网,诉说着对困难群体的关怀和帮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下一步,民政部门将围绕社会救助“扩面”“调标”“提质”“增效”“统筹”五项机制的建设,建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科学制定救助标准,加快推进救助方式转型,加快服务管理升级,重构社会救助运行机制。推进以“温情救助”为核心的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现“线上一张网,线下一扇门”,通过归口管理、政策联动、资源统筹、信息共享,促进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急难情形“一键预警”,提升社会救助能力,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