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入冬。
家住吴中区光福镇的残疾人沈梅英,却全然没有往年冬季的愁容——原本阴湿破旧的家,换了新颜:屋顶加固了,墙重新粉刷了,老化的电路换新了,厨房也改造得明亮宽敞了……
今年以来,苏州市残联联手多家社会爱心企业、慈善机构推出的“幸福亮居”工程,照亮包括沈梅英在内一万多名残疾人的心。
苏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怎么才能让近14万名残疾人同奔小康?市残联理事长张正龙的回答是:一个不少、一户不落,下“绣花”功夫补小康“短板”,实现从托底保障向全面保障的迈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苏州始终将每一个残疾人都放在心坎上,着力提升残疾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真正体现苏州小康的“全面性”“高水平”。
“幸福亮居”工程提升幸福感获得感
对于小康,朱林才和沈梅英一样,更愿意放到现实生活的感受中去理解。
重度残疾的朱林才,最期盼的是家里能装上抽水马桶。他所住的房子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农村宅基地上自建的,至今还是毛坯,没有卫生间。每天,他和80岁的老父亲都得到公厕去解手。至于厨房间里散乱且沾满油污的电线,更让人捏一把汗。
姑苏区残联的工作人员上门看望时,朱林才请求安装抽水马桶。改造工作很快就启动了,装马桶,换热水器和花洒。施工师傅甚至热心地“顺手”在厨房里装了煤气罐报警器,在楼梯上装了扶手。朱林才看在眼里,感动在心,竖起大拇指说:“这下真心体会到了幸福这两个字!”
这是“幸福亮居”工程实施3年过程中的一个案例。截至目前,这项工程已经照亮了市区284户残疾人家庭。其中,姑苏区在过去两年里已经投入300多万元慈善资金,改造了255户残疾人家庭。今年新增的46户,改造工程已接近尾声。“既然大家都给五星好评,那我们就要接着干,回应残疾市民的需求。”市残联负责“幸福亮居”工程的田书林说,每完工一处,残联都要回访一处、评估一处,“抠得越细,残疾朋友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才能更好满足。”
近年来,市残联全力打造残疾人“均等化普惠+专项化特惠+个性化善惠”的社会保障和服务新模式,旨在构筑与苏州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保障体系,在提高保障水平的基础上,满足残疾人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携手残疾人一起奔小康,我们就不能只盯着托底保障,而要提升保障服务的精准度,实现全面保障。”张正龙说。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越来越多的力量被动员起来。市残联围绕新时代残疾人个性化服务需求,对接爱心企业、公益组织开展助残服务,率先在全省成立企业社会责任助残联盟,建设苏州市助残社会公益园,打造“公益助残伙伴结对”
服务品牌。五年来,累计开展残疾人助购、助游、助医等公益助残项目145个,吸纳社会公益助残资金1386.2万元。今年以来,市残联还相继与市工商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工行、建行、轨交公司等企业单位签订助残协议,结成“助残党建联盟”,积极开展扶残助残活动。作为全国第一家以助残扶残为宗旨、以社会企业为主体的苏州市企业社会责任助残联盟,更是实现联盟成员从32家到90家的跨越增长。
“四知两不”调研精 准摸清小康“短板”
唯有知真情、知最忧、知最盼、知最急,才能真正“一户不落”“一个不少”。今年5月22日,一项以“四知两不”为主题的调研,在全市残联系统铺开——用铁脚板进门入户,对照全面小康标准,问清托养需求、康复需求、就业需求,全面掌握家庭基本情况、社会保障情况、综合性服务需求,精准摸清全市近14万名残疾人家庭距离全面小康到底还有多远。
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现有持证残疾人13.591万余人,其中肢体残疾6.9万,占50%,智力残疾1.7万,占12%,视力残疾1.5万,占11%,听力和言语残疾1.1万,占8%,精神残疾2.0万,占7%,多重残疾0.6万,占4%。
这项调查,采取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的方式,历时4个多月,实现持证残疾人家庭全覆盖。“总体来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现全覆盖,基本生活、教育、养老、护理、医疗等实现全方位保障,实现了残疾人生活从托底保障到全面保障。”在张正龙看来,关注点更需落在那些细微的问题上。
几个弱项短板凸显出来:生活质量整体不高,托养服务多元化供需矛盾突出,康复服务精准化不够,公办托养机构仍存空白,残疾人就业服务不理想,无障碍设施对标先进还有差距。一句话,残疾人幸福指数偏低。
以辅助器具为例,目前辅具适配仍以肢体残疾人为主,而提供的辅助器具显得粗放,细节度不够。调查中,部分残疾人反映,不太知晓辅助器具的补贴政策,发放辅助器具时因为缺乏专业人才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同时,对于重度残疾人来说,生活照护需求还无法满足。在接受调查的残疾人中,部分有或无自理能力的占比46%,其中16至60周岁的重度和精神智力残疾人中,近一半没有完整的自理能力。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类型托养服务供给能力不一,在收住残疾人时限制重重。
调查还显示,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同样不容乐观。我市就业年龄段残疾人中,就业率为46.36%。究其原因,残疾程度重、知识技能低、居家就业岗位开发弱,都让不少残疾人望而生畏。而对16至18岁年龄段的残疾学生来说,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的职业化能力培训,并非坦途。
“要满足新时代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需要我们和残疾人朋友坐在一个板凳上,说说真心话,问问真困难。摸清了这个底,我们才能更好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张正龙说。
“1+1+N”保障服务 全省第一全国领先
根据调研情况,苏州推出的“1+1+N”残疾人保障服务组合拳,可谓全国率先。
市残联群宣处处长彭建伟向记者作了解读:第一个“1”是《苏州市残疾人保障条例》,统揽服务体系建设;第二个“1”是《关于贯彻落实苏州市残疾人保障条例的实施意见》,对我市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安排部署;“N”是关于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文化体育、智慧助残等系列配套文件,推动苏州残疾人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继出炉的12个配套政策,实惠实实在在。比如,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补助覆盖面,在全省率先扩展到0到18周岁,补助标准最高每人每年4.92万元;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在全省率先实现对所有持证残疾人群、残疾类别的全覆盖,人工耳蜗补助从6万元提高到12万元……“从制度层面提高残疾人补助标准、提升保障水平,政策保障水平,苏州做到了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省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止于此。35家社会爱心企业、慈善机构出资685万元,认购包括“幸福亮居”工程、“永爱相伴”定向助学、“喘息计划”孤独症儿童日间照护服务、“相伴一路”残疾人就医陪诊服务、“我想带你去看看”助游等在内的37项个性化服务项目,惠及残疾群众超过10000人。
9月27日“国际聋人节”当天,聋人沟通无障碍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惠及全市一万多名听力言语残疾人,全省首创、全国领先。听力言语残疾人只需登录“滴语7655平台”,摁“7”视频,摁“6”电话,摁“55”就是服务,线上手语翻译就能实时提供手语翻译服务。据测算,该平台每年能解决听力言语残疾人在医疗卫生、交通事故处理等公共服务需求8000余次。
目前,市残联还着力提升250余家“残疾人之家”的服务水平,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康复服务、文体活动、学习培训、志愿者服务等多项服务,打通残疾人综合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市残联主动服务企业,多渠道促进残疾人充分就业,积极搭建残疾人就业帮扶平台。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残联已累计举办专场招聘15场,提供岗位4000余个。在全省残疾人创新创业大赛中,市残联选送的比心之家——聋人高质量就业项目、苏州北联新翼众创空间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的残疾人创就业孵化与培训基地项目,包揽个人组、基地组一等奖。苏州北联新翼众创空间管理服务有限公司项目,还荣获最具人气奖。
(来源:苏州日报 编辑/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