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前排左三)与村民谈心了解民意。 唐渭清 摄
洋楼别墅、电影院、生态园、图书馆、稻田、菜地,公益食堂……有没有想过,将这些词叠加起来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来到江苏省常熟市的明星村——蒋巷村,坐上村里的小观光车“兜”上一圈,便能略知一二。
在蒋巷村,村民住的是现代化的小洋楼,吃的是自家菜园的“绿色菜”。再往里走,一片片被村路分割成正方形的金色稻田映入眼帘,农村独有的初秋景象令人分外愉悦。
治水改土 村庄面貌大变样
谁能想象,几十年前的蒋巷村却是令十里八村乡亲“谁听谁摇头”的地方。有一首童谣这样唱“蒋巷泽坞锅底塘,十年九涝一旱荒,泥堵围墙茅草房,树皮草根拌青糠。”
“那时,村里很多人都有‘血吸虫病’,男女老少,面黄肌瘦,苦种一年,收成寥寥,住的是泥土墙、茅草房,甚至因为穷,村里的小伙子大多娶不上媳妇。”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说。
1966年,23岁的常德盛当上了蒋巷生产队大队长。“第一次在两间茅草房召开全村会议的时候,连条凳子都没有,村干部站着开会。”常德盛回忆,在那次会议上,他对村民作出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承诺,并拟定了改变蒋巷村穷乡僻壤、穷土恶水面貌计划,开始了艰苦奋斗的征程。
治水改土、根治血吸虫病成为蒋巷人“改头换面”的第一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常德盛带领村民实施治水改土工程,靠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肩挑背扛,将千亩低洼地填高了1米有余,使耕地变成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宽敞的旱涝保收粮田,从那开始,蒋巷彻底“翻了身”。
“只有大家翻身,自己才能翻身。”常德盛说。党员干部更要讲“公”,更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解决温饱到共同富裕,蒋巷描绘出现代化新农村的现实样貌。
“一碗汤距离”生活更安逸
2000年起,蒋巷村分两批建成拥有186幢红瓦绿荫“小洋房”的集中居住区,每幢220多平方米,造价近30万元,村民只需交付12.8万元,气化灶具、太阳能热水器、卫生洁具都由村里提供。
俗话说,养儿防老。蒋巷村却把老人从子女身边拉开。“在蒋巷村,几乎人人都知道,‘一碗汤的距离’代表什么。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老人有老人的习惯,时代不同、观念不同,适当分开不仅不会减少亲情,反而可以增加彼此的挂念,相处更加和谐。”常德盛说,为此,村里建设了158套三星级标准的老年公寓,免费提供给老人使用。而为了公平,对老人与子女同住原来房屋的家庭给予2000至3000元奖励。
“老年公寓位于村里集中居住区的南侧不远处,即便是冬天,一碗汤端过来还是热的。我们可以一起吃饭聊天、悠闲散步,或者参加一些娱乐活动,生活更加自由,在有需要的时候也能及时得到子女照顾,生活幸福安逸。”生活在老年公寓的姚大爷告诉记者。
除了住得舒心,蒋巷村老人还“按老取酬”,按月领取养老金。每年村里还有股份分红,去年人均达到了1万元。记者看到,蒋巷村村委会对面的蒋巷护理院已经装修完毕。据了解,这处规划床位250个的护理院将采取“公建民营”的方式:由村集体建造,并同专业养老护理机构合作,实行社会化运营。
村规民约 一起商量共同遵守
村民有钱了,村庄变美了,但是在治理过程中,蒋巷还是遇到了不少新问题。2014年,有村民提出,蒋巷村社区股份制分红从2008年开始实施,每年每人3000元,到2014年已经提升到7000元。但是只有2008年之前取得蒋巷户籍的村民才能参与分红,希望考虑新生儿以及婚嫁迁入蒋巷的村民们,能够得到同等待遇。
针对以上问题,村委会收集梳理后在“两委”会议上商讨,充分发表意见,最后形成共识——社区股份需要改动,只要是蒋巷村民就要同等对待。
在议事会成员工作会议上,村“两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情况:目前49人没有享受到股份分红。
“社区股份是村里的集体收益,就应该用到老百姓身上,蒋巷村民不能区别对待。”“我们是否可以把享受社区股份的制定一个期限,在这个期限内不进行调整,到期后再按新的情况调整。”“制定一个期限我认为可行,那应该享受多少呢?是1股还是部分股?”“1股感觉太多,毕竟刚开始也是由少到多的,起始股0.2股是否可行?”……议事会成员你一言我一语,经过认真讨论,最后达成一致。
经过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会会议商讨,全体村民举手表决一致通过:2009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因出生或婚嫁是蒋巷村户籍的人员,2014年开始享受基本股0.2股社区股份收益分红,原享受股份不满1股的人员在原有基础上增加0.1股(婚嫁后户籍不在蒋巷村的除外),每五年调整一次。
几年下来,村规民约对实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保障发展成果、培育乡风文明起到明显推动作用。蒋巷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蒋玉英介绍,在最近的梳理修订村规民约的过程中,充分依托“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以百姓最为关注关心问题为重点,依法审查,确保条款合法合理。严格按照收集意见、提出初稿、征集意见、合法性审查、表决通过、公布实施和备案“七步工作法”,确保修订程序合法,提升公约的公信力。
法治引领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读书对我们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从书中能学到的东西很多,法律呀,文化呀,还有好思想,都在书里写着呢。”蒋巷村村民沈彩红是村里最早参加阅读活动的家庭之一。
1997年,蒋巷村响应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号召,成立了“妇女读书会”,组织妇女不定期开展读书活动。由村里出资为每个家庭订阅报刊,还专门送上一个书橱,号召村民每天拿出1到2个小时读书看报记笔记,并对读书优秀的家庭进行奖励。
此后,蒋巷村里陆续探索出文明村民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成立“读书学习交流协会”,定期抽查读书心得,开展交流,进行表彰。村里还开办了蒋巷电视广播频道,开通了高清频道回看、点播功能和智慧社区,方便村民学习交流。20年来,在阵阵书香的浸润下,蒋巷村的阅读氛围日益浓厚。
沈彩红回忆,读书活动开展后,家里人有意识地多读书看报,就连当时才8岁的儿子也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如今,儿子大学毕业了,全家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
村里建设的法治公园、长期开讲的法律讲堂也是村民富“脑袋”的重要途径。“定期邀请专业律师、社区民警为村民开展法律讲座,全村学法、知法、守法氛围浓厚。蒋巷连续20多年无上访集访、无封建迷信、无黄赌毒现象,真正成为了一个安定祥和、其乐融融的大家庭。”蒋玉英表示。
“基层群众维权意识、法治意识逐步增强,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和公平正义的诉求越来越多,也要求我们加强法治乡村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常熟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沈晓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