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顶 、鹬鸟 、鸭类已来“打前阵”!大批量、多种类候鸟下月抵泰过冬

2020年11月22日 17:00:02 | 来源:泰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随着北方气温的逐渐降低,一些“老朋友们”又拖家带口来泰州过冬了。

  本周,在姜堰区溱湖湿地公园、兴化市千垛镇刘庄村万亩荷塘景区等地,已有观测者观察到一批白骨顶、鹬鸟、鸭类在水面上栖息、捕食,给平静的水面增添了不少生机。

  白骨顶和鸭类在溱湖畅游

  深秋的溱湖,有一种别样的美,一阵微风拂过,片片落叶在空中起舞。溱湖的秋色多姿多彩,成群结队的过冬候鸟,不时传来阵阵鸣叫声。

  溱湖湿地公园野保宣教员夏惠告诉记者,10月中旬,溱湖湖面出现了第一批冬候鸟——三只白骨顶。白骨顶每年10月中下旬,迁离北方繁殖地到南方越冬。除繁殖期外,它们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出现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偶尔可见单只和小群活动,这三只白骨顶可能是“打前阵”来了。

溱湖水面的白骨顶

  据悉,白骨顶擅长游泳和潜水,一天的大部时间都在水中游弋、捕食。游泳时喜欢穿梭在稀疏的芦苇丛间,或在紧靠芦苇和水草边的开阔水面上,并不时地晃动着身子、不住地点头。感觉到危险时,它们会立即潜入水中,或是游进旁边的芦苇丛和水草丛中躲避。白骨顶属杂食性动物,主要吃小鱼、虾、水生昆虫、水生植物的嫩叶、幼芽、果实。

  夏惠介绍,南京林业大学的项目组在溱湖建立了专门的观测点,每年都会定期观察候鸟迁徙的情况。这些年,随着溱湖湿地公园环境不断优化,来这里过冬的候鸟种类已增至30多种。

  “12月下旬到1月上旬的20天时间内,是溱湖湿地公园观看候鸟的最佳时节,到时会有成千上万的候鸟在湖面上栖息、觅食,场面尤为壮观。”夏惠说。

  兴化万亩荷塘鹬鸟的天堂

  万亩荷塘景区位于兴化市千垛镇刘沟村,面积达1.2万亩,是以“荷文化”为主题打造的兼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区。

  夏日的荷塘叶叶波颤颤,朵朵皆嫣然。深秋的荷塘则是另一番景象,大批的鹬鸟已来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刘沟村水面的鹤鹬

  11月18日,摄影达人沈海波在万亩荷塘发现上千只红脚鹬在此集中觅食。沈海波是兴化新华书店的一名员工,在他的镜头下,白琵鹭、东方白鹳、震旦鸦雀等一批珍稀鸟类在兴化徐马荒湿地、千垛镇刘沟村被发现。

  沈海波介绍,红脚鹬生活于湖泊、湿地等地,主要以各种小型动物为食,常成小群迁徙。这个物种分布广泛,每年10月份,部分红脚鹬会迁离繁殖地来兴化过冬。“这次我在万亩荷塘发现的上千只红脚鹬种群是常客了,近年来它们每年都会来此过冬。”

  新闻多点料

  候鸟增多

  猛禽也在不断增加

  近年来,随着候鸟数量的不断增加,以鸟类为食的猛禽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泰州猛禽家族种类众多,近年来有观察记录的猛禽种类共有4科近20种。

  短耳鸮、斑头鸺鹠、红隼等猛禽在泰州比较常见,它们都是留鸟,一年四季可以看到。另外,苍鹰、普通鵟等猛禽会随着冬候鸟的迁徙赶来越冬,次年随候鸟一起返回北方。

  根据相关观察记录,泰州猛禽主要有4类。其中,鸱鸮科成员有长耳鸮、短耳鸮、东方角鸮等;鹰科成员有黑耳鸢、苍鹰、普通鵟、灰面鹞等;隼科成员有灰背隼、红隼、游隼等;鹗科成员为鹗。

  据专业人士介绍,大多数猛禽以小鸟、鼠类、蛇、蛙、野兔、鱼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泰州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另外,泰州市长江边的滩涂湿地,每年冬季也会迎来大量的候鸟来此过冬。如:高港区千亩江滩湿地、靖江江滩湿地等。

  南京林业大学专家看过靖江的江滩后表示,从长江上游武汉到下游靖江,沿线像靖江这样长着芦苇的湿地几乎没有,可以说是现存最好的湿地资源。靖江芦苇滩是多种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重要场所,还可以抵御江浪、台风和暴雨的冲击。

  感兴趣的市民可以带上望远镜到这些地方一睹鸟儿们的风采。

  (来源:泰州晚报 编辑/徐金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