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中国矿业大学举行

2020年11月20日 19:49:4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1月20日,第九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中国矿业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0多所高校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传承 探索 创新"主题,梳理西北联大历史脉络,弘扬西北联大精神,探讨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之路。

  20世纪的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曾经有过一段极为特殊的历史,就是抗战期间的全国性高校内迁运动。在当时高校内迁过程中,发生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高校合并改组。其中诞生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构成了战时中国高等教育星空美丽的双子星座,一南一北,交相辉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高校,奉命迁往西安,组建西安临时大学。次年4月,迁往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演变成为分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大学五所大学。

  西北大学西北联大与大学文化研究院院长姚远介绍,抗战胜利后,当初加入西北联大及五大学校的原学校,或继续留在西北办学,或迁出西北开始新的办学历程,“西北联大及其分立的大学共同体,将高等教育体系植入西北,将中国高等教育向西推进了1000多公里,为西北高等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战后西北开发和建设储备了人才。”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及其后继院校在高等教育上获得极大成功,做出重大贡献。一是形成了南郑区、昆明区、四川区三大战时高等教育基地,实现了从“点线大学”向“面的大学”的转折,形成了扎根西北、融汇世界教育办学的宽广视野。二是开创我国西北新学制,存续中华民族文脉的根基,奠定近现代西北高等教育格局,培养9015名文理工农医师范各科学生,为西部大开发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首创我国高等教育训导制,发展导师制;开办我国最早的矿冶工程研究生教育和师范研究生教育;创立我国最早的两个考古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创办我国最早的两个边政学系之一;开展我国北方最早的电化教育等等。

  中国矿业大学前身私立焦作工学院,和西北联合大学以及分立后的西北工学院有着长达八年的交集。焦作工学院学生吃苦耐劳、实业救国的价值取向,融入了西北联大“兴学强国、艰苦奋斗、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精神,最终凝聚成为中国矿业大学“勤奋、求实、进取、奉献”的优良校风。“我们矿大在西北大地上,奏响了‘兴学强国'的时代强音,留下了汉中迁徙、坝上长夜、七星灯火等动人故事,充分体现了矿大师生,为文化自立和民族自强,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的崇高境界。”中国矿业大学档案馆原馆长周晓林介绍。

  为梳理西北联大历史脉络,弘扬西北联大精神,立足未来创新大学发展、繁荣教育思想,2012年,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以及与西北联大有历史渊源关系的部分高校共同举办了第一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之后,每年举办一届。第九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为期两天,分开幕式、校长论坛和专家论坛三个环节,专家学者重点围绕“十四五”规划建议,就全面深化教育改革,高质量人才培养,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步伐等话题,展开研讨。

  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高年认为,“我们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十四五期间应该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比方说卡脖子技术,或者解决西北地区,或高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这些实际需求,去开展人才培养。”

  “对区域对行业,都应该弘扬先进文化的这个旗帜,包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校在这里不能缺席,而且要成为主角,要把我们的学科体系打造好,多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波认为,“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要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对我们这样一个行业特色高校的转型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徐华峰 王健安 编辑/沈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