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手拉手,共同奔小康,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推出特别策划《小康路上 无问西东》,一起解码脱贫攻坚中的江苏力量。
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时,夸奖当地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而这份成绩,正有江苏对口扶贫协作的助力。江苏台记者走进金米村,看看一个曾经的极度贫困村,如何在江苏助力下,通过小木耳实现脱贫致富的。
2008年,在外开过诊所、包过工程的江百川回村带头致富,担任村支部书记。曾经的“金米村”一直笼罩在贫困的阴影下,既没金子又没米。全镇5个村,金米村属于最穷最偏僻最落后。
江百川坦言,当时自己有一腔热情,要致富,先栽树。江百川热情澎湃地带领乡亲们种了三年的树,主要栽种是核桃、板栗,但是这些农作物树木长得太慢。后来,大家又种了很多的连翘,但是由于管理不善,连杆带叶全部被牛羊吃掉了。
金米村曾为极度贫困村,2015年贫困发生率高达21.85%。两届任满,江百川离开金米村,外出承包工程……
杨宏玉,陕西商洛柞水县委常委、副县长,江苏南京高淳区对口帮扶柞水县工作组组长。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跑遍柞水的9个镇,81个村。杨宏玉说,去基层的路不好走,刚来时候自己还会晕车,现在晕车的问题也都基本能克服了。在走访的过程中,杨宏玉一直思考着问题:对口扶贫协作,最主要是要接地气,因地制宜做好助力的文章。
2017年起,柞水县将木耳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壮大,2018年起,江苏扶贫协作资金开始注入柞水木耳产业。与此同时,目睹周边村镇因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快速发展,江百川回来了。
2018年,江百川回来担任第三届村干部,那个时候大家就想着怎么把木耳产业做大。
当时,村干部给贫困户陈庆海支支招:去矿上打工一个月挣的钱还不如回来跟着村集体经济种木耳。老陈心理也犯嘀咕:矿上打工的钱每个月可以结算,回来种木耳万一赔钱了,一家老小可咋办呢?
杨宏玉告诉记者,为了让老百姓没有顾虑地种木耳,柞水当地发明了一种新模式——“借袋还耳、借棚还耳”,就是把菌包、大棚租借给村民,村民不用自己掏本钱,种好了交木耳就行。
后来,陈庆海看到身边的人种木耳挣钱了,自己也赶紧加入进来。老陈还算了一笔账:扣除成本之后,一袋菌包能挣8毛,而且这8毛钱是稳挣的。
因为苏陕协作,一个年产2000万袋的菌包生产工厂在金米村建了起来。江百川想到了请厂家技术人员上门指导,结果厂家答应马上安排,技术人员随叫随到!
江苏扶贫协作资金率先助力包括金米村在内的5个年产2000万袋菌包生产线基地建设,加速木耳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此外,柞水当地还主动对接国内知名的食用菌装备技术创新企业、食用菌专家等,从工厂的规划设计、智能生产设备,到专业技术的应用推广等方面,都融入了很多的江苏元素。
陈庆海还和记者透露,当时帮扶干部说种木耳是苏陕合作的项目,他想到,之前在偏远的农村老家,吃水的水井、抽水的水泵、管道线路都是江苏帮忙投资的,老陈就觉得,江苏的力量来办事,这个靠谱!如今,老陈在大棚地里捡一捡木耳,周围的环境也都是青山绿水,身边的人也都是左邻右舍老伙计。老陈告诉记者,去年弄了五万袋菌包,一季木耳就挣了三万块,还给家里添置了冰箱、彩电等大家伙,日子也就越过越红火。
2017年以来,围绕木耳产业,江苏已累计投入了苏陕协作资金7330万元,助力柞水县实施木耳产业项目16个,带动44个村建立木耳基地。柞水全县7000多户农民被镶嵌在产业链上。
杨宏玉告诉记者,木耳生产出来以后还要卖得出去,线上线下一起销售,开展消费扶贫。现在柞水木耳已成了“网红”,光是卖到南京的就已经达到600多万元了。去年10月,杨宏玉的挂职期满,但是当时回去总有一种“楼兰未破心不甘”的遗憾,所以他又向组织申请延期了两年。
2020年2月,柞水实现全县整体摘帽,柞水脱贫攻坚苏陕协作专项考核连续三年位居省市前列。
现在,村支书江百川说,虽然今年的人均收入还没统计,但是估计应该过万了。希望通过努力,金米村能真的无愧于金米二字,有金有米。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姜超楠 孙浩瀚 南京中心站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