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明水净、花园围绕、景点处处
你能想到,
这番美景不是公园,不是城市,
就在常熟农村的宅前屋后、自家庭院?
寻“常”故事最见基层治理,细节之处彰显内涵蝶变,以家庭“小美”聚乡村“大美”,看完这些寻“常”人家的样子,你有没有心动?
在常熟梅李镇天字村有这样一位农民,虽然是一位听力障碍者,却将盆景艺术融入自己的生命,并借此奔上了小康。他叫肖卫国。
▲黄杨、罗汉松、六月雪、五针松、雀梅……盆景堆满了他的家
把大千世界浓缩到小小盆景之间并非易事,这得讲究一定的艺术。肖卫国说:“所谓十年磨一剑,做出好的盆景起码一二十年。”听障让他减少了对外交流,却也让他心无旁骛,能够一门心思地投入到与枝叶根茎的交流中去。
2016年底,夫妻俩在亲朋好友和政府的支持下,租下了一个荒废的大棚,将其改造成苗圃和盆景展示基地。除了打理家中的美丽庭院,夫妻俩还“承包”了屋后100平方米左右的公共花坛,结合周边环境栽上形态各异的黄杨树,让原来杂草丛生的花坛焕发生机。
通过辛勤工作,钱袋子鼓起来了,肖卫国的生活也变得更有情趣了,梦想照进了现实,肖卫国的苗圃让他在坎坷的人生路中找到了慰藉和希望。
像肖卫国一样的家庭还有很多,天字村近年来的变化有目共睹。
陈建芳梅李镇天字村村民 “ 2003年,我们一家人搬过来,那时候这边的环境还不太好,农田和树木都很少,现在环境越来越好了,村里还会每天安排保洁员,过来定时做保洁。‘大家庭’的环境好了,我们‘小家’也要跟上! ”
现在,陈建芳在自家庭院里养养花草,还有一只猫、两条狗、两只兔子陪伴,退休后夫妻俩的日子,别提有多安逸。
张爱玲曾经描述过:“我的房子必须是这样,边种花,边看风景,边向楼下的人打招呼,静谧、掩映、浪漫、鲜花盛开,就是这种味道”。宅前种花,屋后植树,你见过这样高颜值的庭院吗?
从门口进入包国英家的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许多花花草草,她非常喜爱种养植物,闲暇之余,便在自家庭院、门前、屋后、路旁等闲置空地都栽满了花草。
因为高颜值,包国英打造的小花园还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外地游客前来观赏学习。
包国英莫城燕巷新村二村村民 “ 四五月盛花期的时候,很多不认识的上海朋友都会组团来我家,一起交流花艺、分享庭院的照片,很开心,我也很自豪,这说明我用心布置的小花园得到了肯定。 ”
从2013年开始,包国英便计划着打造一个梦想中的美丽庭院,这几年,成果渐显,在她的影响下,邻里之间也开始美化庭院。
钱梦娜莫城燕巷村村委委员 “ 一家影响两家,两家影响三家,到现在,我们莫城燕巷二村已经有20家三星级的‘美丽庭院’。环境美了、生态美了,生活品质也越来越好了。 ”
如若来到沙家浜镇华阳村,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在这里,房前屋后的道路平坦宽阔,花园式的庭院整洁卫生,凌霄树下温馨美丽,在一方古朴的石桌石凳旁坐下,抱一本钟意的书,恍惚之间,忘却时间和处所。这里是华阳村朱家湾11号。
庭院门口便是一棵”有故事“的梧桐树,50多年前,王丽萍的奶奶亲手栽下。那时候就喜欢花花草草的奶奶常常在院子里种上一些绿植,或许是受到奶奶的影响,盛夏憩于庭院内,乘荫纳凉,沏茶一壶,卧听风雨,这美好的画面成了王丽萍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慢慢地点缀庭院,用心呵护花草,花卉越来越多,那棵梧桐树则以其顽强的姿态一直见证着年岁的更迭,和她共同见证了村庄的蝶变。
如今,王丽萍家成了一个聚村妇女的公共活动空间,左邻右里相聚于此,可动手养花弄草,可交流庭院布置,亦可带头参加行动……工作之余,邻里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
随着政府"233"工程、“千村美居”工作的开展,特别是碧溪街道何家坝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打造,范晓玉一家也行动起来了,将屋子外面闲置的区域利用起来。
800多盆花,300多种不同的种类,都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范晓玉的院子里。通过庭院的美化,邻里关系更加融洽了,不时互相请教养花的技巧;孩子变得勤快了,每天做完作业都会一起帮忙整理庭院。
范晓玉自豪地告诉记者,丈夫张燕飞很有爱心,每年都会资助大别山区的3名贫困学生读书,回家之后也时常把经历讲给孩子听。
“耳濡目染之下,小孩在学校还写了一篇作文《行善真好》,获得了市里比赛的一等奖呢。”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发展持续添活力,
走出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常熟之路,
勾勒出美丽中国的常熟模样,
我们,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