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南京城乡融合不断加快,村镇环境品质持续提升。今天(11月10号),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十三五”成就看南京“乡村振兴”专题新闻发布会,聚焦农危房改造和小城镇建设。这五年,都有哪些变化?
记者从南京市建委了解到,“十三五”以来,南京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先后出台《南京市农村经济贫困户危房改造暂行办法》、《关于改善农村贫困家庭住房条件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扶持对象、审批程序、补助标准等,确保脱贫攻坚政策精准落地。2017年江宁区获省政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2019年六合区获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
便民服务有实招:农户最多跑一次
区各部门、镇街实施“一线工作法”,在危房改造政策宣传、建房技术指导上加强服务。坚持全程服务帮办,树立“农户最多跑一次”的理念,由村两委专人进行代办,对没有自理能力的残疾人,实施上门服务。
补助对象有监督:两级公示,三级审核
优化危房改造审核和建房审批工作流程,把身份、危险等级审核与建房审批手续同步操作,并将审核情况进行公示,确保补助对象公开、改造方式公开、民主评议结果公开和审核结果公开,全方位接受监督。
质量安全有保障:四项交底,四关把控
房屋改造开工前,逐户上门指导,对质量安全、地基基础、抗震措施和关键主体结构四方面做好安全交底。严格落实农户和施工队每日自查、村包户干部监督巡查、镇街重点环节必验收和区级抽查“四关把控”,确保改造工程质量安全。“原来的老房子住了快40年,雨天漏水,冬天漏风,住得提心吊胆。”得益于农危房改造政策,家住六合区马鞍街道河王湖村彭庄组的张俊如今已搬进了新居,修缮一新的农房不仅安全有了保障,颜值也大大提升,住着幸福又安心。
与此同时,“十三五”期间,南京市建委会同财政局先后出台《南京市小城镇建设项目和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调整六合区、高淳区街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补助标准的通知》,引导各郊区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小城镇服务承载能力。
理念更新,探索“新路径”
转变城镇建设模式,积极引导城镇空间向内涵提升和外延拓展并重转变,不搞大拆大建,坚持整体规划、节约集约、成片推进,形成一批“精致、雅致、宜居、乐居”的特色城镇。
规划先行,描绘“新蓝图”
按照新市镇形态风貌,强化对城镇重要节点、景观走廊、开敞空间的设计打造,深度挖掘自然山水、民间建筑等空间特色资源,使地域建筑符号得以有效利用,传统生活形态得以延续传承。
配套提升,激活“新市镇”
强化镇域交通、供水、信息化等功能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新市镇路网、综合管网、市政配套设施、园林景观等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赋能新市镇发展。以江宁区谷里街道为例,该街道以徐家院特色田园乡村为龙头,科学编制《谷里街道全域乡村振兴行动规划》,形成了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和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市镇框架体系。
徐家院作为全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现已建成花卉和蔬菜合理套种的田园花海160余亩,形成赏花经济链,年吸引游客3万余人,成为了南京近郊旅游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从农危房到“安心房”,从小城镇到“新市镇”,“十三五”期间,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果,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村民、市民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姜奇卉 通讯员/宁建轩 编辑/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