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作为徐州市科技创新的“最强大脑”,徐州高新区全力引进高端人才,大力开展产业升级,以汇聚人才,照亮产业升级路,强力打造淮海经济区人才创新高地。
▲立足产业需求
建立产才融合发展机制
徐州高新区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将人才工作与产业情况、发展规划相结合,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安全科技、生物医药、新材料、金融、高端服务等产业领域人才,目前已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115人,建有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工作站16个,引进院士、杰青等领军人才44人。
除了高端人才,徐州高新区还着眼企业需求,实现精准引才,目前已累计调研企业1360多家,汇总技术和人才需求500多项,制定企业“引才清单”,掌握企业人才方面的迫切需求,制定鼓励企业引才用才激励政策,推动用人单位按需靶向引才,实现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无缝对接。江苏派乐滋食品有限公司利用高新区扶持资金,淘汰落后研发设备,确保科研无忧,同时在高新区的帮助下成功引进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院士团队,促使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打破融资瓶颈
完善政府资金扶持机制
为了让人才能引进来,同时也能留得往,徐州高新区创新人才项目融资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天使基金作用,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投融资体系——提供项目资助、创业扶持、薪酬补贴、安家补贴等一系列人才招引政策,出台高层次产业人才政策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进一步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对顶尖人才(团队)不设上限,一事一议给予资助,对领军人才(团队)最高给予2000万元资助。
为了给产业基金注入融资活水,徐州高新区初步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资体系,设立总额8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1.5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人才创业项目的投融资支持力度,不断促进创新要素、资源和高端人才集聚。去年已投入产业基金14亿元。
为解决人才项目融资“最后一公里”,满足高端人才项目对政府资金扶持的额度需求,高新区创新工作方法,参考“苏科贷”模式,向银行存入一定数额存款,再由银行放大四倍形成资金池,对人才项目进行定向支持,通过财政资金撬动银行资本,成功引进奥斯力特晶体、智畅机器人、中海油石油管线探测器等一批顶尖人才引领项目。
▲突出校地合作
形成双招双引联动机制
徐州高校资源丰富,集聚创新力量。全方位发掘本地高校富矿,成为徐州高新区今年以来打造淮海经济区人才创新高地的又一实施路径。今年,徐州高新区与徐州医科大学合作,引进张潇教授,其申报的双创项目荣获省双创人才项目大赛第八名。
除了发掘本地资源,徐州高新区还将招才引智的目光瞄准更高的平台:积极建设高新区科技成果路演推广中心、教授聚创园、大学创业园;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德国马格德堡大学、俄罗斯沃罗涅日大学建设中加、中德、中俄技术转移中心;与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20余家高校建立合作平台,成功引进俄罗斯雅罗斯拉夫院士固体保水树脂产业化项目、冯勤博士海底输油管道渗漏探测传感器项目、孙宇博士聚乙烯醇栓塞微球介导的靶向药物研发项目等,并获批首批江苏省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试点。
依托学会、协会、商会、机构以及驻徐高校点多面广、人才集聚优势,徐州高新区连续举办中德、中俄、中加国际技术转移对接会及西安高校、上海高校、驻苏高校苏北五市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等,形成立体化、大纵深、多层次、国际化的招才引智长效机制。
▲提升服务效能
构建人才集聚保障机制
用服务保障的加法换取人才集聚的乘法,徐州高新区坚持党管人才突出红色引领。建设红色人才社区服务品牌,在徐州科技创新谷、安科园等重点科技人才社区成立党总支,定期开展培训、交流、文体娱乐等活动,为企业人才招工、住房、婚恋交友提供便利平台。
优化营商环境广聚人才,实施“网格+人才企业”包挂模式,徐州高新区为每一家新落地企业配备一名服务专员,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先后为振峰新材料、天行医药等人才项目提供子女教育、人才公寓、厂房租赁等扶持政策,当好人才项目“店小二”;加快人才公寓、创新综合体建设,按照产业人才、研发成果和项目落地“三个拎包即住”的要求,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实现以人兴产、以产兴城、以城聚产;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人才中介机构在联系、团结、服务人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形成全社会关注和参与人才工作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徐州高新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创新机制”原则,还成立以中徐公司为代表的园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打造“线上+线下”人才综合服务平台,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有力保障。
下一步,徐州高新区将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用好比较优势,加快产业人才引进培养步伐,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