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一世“机缘” 镇江市级非遗传承人黄振凤和她的缝纫机绣

2020年11月05日 15:46:34 | 来源:一起镇江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机绣,即借助缝纫机刺绣的技艺,属于非遗项目中的“后生辈”。50余年岁月里,黄振凤与缝纫机为伍,一路开拓进取,不断挑战缝纫机刺绣的难度,并促使这项技艺入选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在百家争鸣、各展所长的手艺林,为机绣树起一面旗帜。

  既然做了,那就做一行爱一行

  黄振凤的工作室“藏”在镇江西津渡古街一隅,并不起眼。可在她工作室陈列的机绣作品却可以假乱真,是机绣而不似机绣,刷新了常人对机绣的认知。

  脚踏在缝纫机上,发出“哒哒哒”的声响,双手推送着圆形的绷架,缓缓向前细密的针脚,让一幅写意山水跃然于布面……无怪路人看一眼就挪不开脚步,直呼“绣得太好了”。黄振凤对这样的称赞并不陌生。

  1969年,15岁的黄振凤进了老家扬州邗江的一家绣品厂学习缝纫机绣。用她的话说,“正是读书上学的年纪,却早早出来工作了。”言语中,透露出些许无奈。当初选缝纫机绣花,她想的是,至少“工资高”,和喜欢无关。

  但真正接触缝纫机绣后,她却喜欢上了这门手艺。当然,这期间也有“厌”的时候,“有时候赶订单通宵加班,眼睛实在吃不消”“有时候同一个花样要绣几个月,很枯燥”……尽管如此,黄振凤还是坚持了下来,“既然做了,那就做一行爱一行。”在“毫无新意”的工作中不时展露自己的“巧思”。“有一次,单位里面做帽花,让大家自由发挥,我就自己想了花样再搭配颜色,一下子就跳脱出来了,那次我做的帽花还被单位陈列出来做展示”,现在提起,黄振凤还会手舞足蹈,眼里有光。“那时候,我最喜欢绣的是蝴蝶和金鱼,它们的翅膀、尾巴都很灵动,它们很自由。”在绣品厂,黄振凤觉得自己就像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没法绣自己喜欢的绣品,感觉不到“自由”。十年后,她选择了离开。

微信图片_20201104103454.jpg

  要想绣出好作品,需要“人机合一”的默契

  “京口瓜洲一水间”。1979年,黄振凤来到了一江之隔的镇江,一边接零活,一边等待工作机会。这期间,她还在市区开过一间门市。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老顾客特意买了一本《杭州机绣》的书送给她,“她很喜欢我的绣品,觉得这本书对我会有帮助。”这份特殊的礼物让她一直保留至今,而书中的内容也让黄振凤深受启发,在机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6年后,黄振凤接到了一份工作——机绣打样师,当时镇江戏剧工艺厂(现镇江影剧服装工艺厂)需要一名绣品打样师,找到了已经小有名气的黄振凤。“那时,《武则天》的服装设计李建群老师来厂里,我就负责给她的设计打样”,在黄振凤的记忆里,李建群特别“较真”,小到每一个纽扣每一个纹饰都亲力亲为认真细致。“她的审美很高,很多花样我都是第一次绣,也打开了我的眼界。”后来,黄振凤又接触到了87版《红楼梦》的服装设计史延芹老师,“史老师是最懂刺绣的设计师,她让我在纱上绣半空半实的绣法,这种绣法我是第一次接触。”这段工作经历,让黄振凤的绣技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作品创作也更有灵气、更为时尚。

  2000年,黄振凤的缝纫机绣入选第一批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她的缝纫机绣《腾》荣获镇江市第三届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银奖。那是一幅四条屏作品,在真丝绡材料上,运用脚踏缝纫机通过手推形式,绣制出汉、唐、清及现代四个不同时期的龙纹及造型。

  黄振凤说,机绣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用缝纫机刺绣,但远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简单。要想绣出好作品,需要“人机合一”的默契,件件都得花心思,眼睛、双手、双脚、内心要配合得恰到好处。眼睛盯设计稿和麦芒大小的针尖儿;手推着绣绷,让针尖刺入准确的位置;脚控制着缝纫机的转速,“停的时候必须停”,不允许有一个针脚的惯性。

微信图片_20201104103530.jpg

  让非遗被更多的年轻人“看见”

  作为最早一批入驻西津渡古街的手艺人,黄振凤见证了古街从门可罗雀到熙熙攘攘的变迁,而她的工作室不仅让非遗传承看得见,也能把非遗带回家。“一些外地的游客,看见了觉得很新奇,缝纫机也能绣花啊?”这样直观地展示非遗,尤其对年轻人“路”转“粉”无疑有着吸引力和说服力。

  50余年来,黄振凤坐在缝纫机前,一针一线地绣,和这个快速奔跑的时代相比,太慢。针尖太小,绣布和绷架也太小,这方寸天地,似乎容不下年轻人的抱负,还要耐得住清贫。所幸,也还有人在坚持。

  如今,黄振凤带了一名徒弟,还有一些学徒,学生们遇到了难题都会请教她。在黄振凤看来,这是技艺的切磋,年轻一辈的设计师、绣娘更懂得市场的需求,自己只是将她们领进门,而设计、配色、选材等,全由年轻人自己定夺,她们不仅是传承,更是创新和发展!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