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综试区开放运营、开沃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生产项目加快试产、年产5.4万吨的颗粒硅项目开工建设、年产120万片的大硅片项目首批12英寸硅片成功下线、总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的硅科技小镇初见雏形……
江苏省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黄山街道辖区内各个企业项目抢时争日、大干快上。
如今的大黄山街道作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正在驶入产业转型的快车道,成为发展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等重大产业项目的主阵地。
两年前,大黄山街道还是开发区内产业布局落后、污染严重的片区,辖区内有小水泥厂、小码头、小化工厂、小加工厂等企业100余家,占到区域“散乱污”企业总数的70%,是“散乱污”综合治理的“重灾区”。
今年以来,面对发展困境和瓶颈,大黄山街道党委打出一套“转型组合拳”——盘活低效用地、当好企业的“店小二”和“合伙人”,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大黄山街道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淘汰落后产能,腾笼换鸟、招大引强。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是集聚发展要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街道党委书记郑再武说。
同时,创新开展“365营商工作法”,编织“区级服务、街道服务、村居服务”三张网,建立“直线、闭环、矩阵、平行、轴线、协同”六项工作维度,制定“日碰头、周总结、月通报、季评比、年考核”五项制度。
讲效率、求实效,用“绣花功夫”将服务做细做实,不断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365’不仅是服务营销环境的态度,更体现了一种‘钉钉子’精神。”郑再武介绍,“6”是核心精髓,实现了服务项目的闭环全覆盖,将任务书和计划表按照整体、季度、月度、周分为四级线路图,把单体单项工程再分解到周、日,并严格按照线路图的指向,精准施策、靶向用力,督促把每个序时点串联起来,助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在重大项目建设现场,大黄山街道均设立了临时指挥部,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机制、一个班组、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为重点企业和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政策扶持和跟踪落实机制。
复工复产以来,街道还推出了“资源共享+统一调配”的工作模式,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施工人手、防疫物资储备不足等难题,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条件,把受疫情影响的时间“抢”回来。
开沃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生产项目施工经理万双明感触颇深,“没有大黄山街道的全力支持,项目不可能推进得如此顺利。疫情防控最艰难的时候,街道为我们制订详细的复工方案,同时还为我们破解了用工短缺的难题。”
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处处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
大黄山街道俯下身子搞服务,挑灯夜战学本领,把支部建在项目上,把办公室设在工地上,精准实施“一对一”“多对一”专班贴心服务,做到企业围墙外的事全权负责,围墙内的事尽职尽责,锻造出服务项目的“大黄山品牌”,跑出项目建设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