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抗美援朝老兵唐毅:利用气象知识 助我军击落两架敌机

2020年11月01日 10:04:42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89岁的唐毅,邗江区双桥街道文苑社区一名独居老人,如今除了参加社区活动,大多数时间都在家里撰写回忆录。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当年,唐毅作为志愿军空军司令部的一名气象兵,在一线参战,曾用专业知识帮助我军击落美军飞机,也曾两次在美军轰炸下死里逃生。回忆当年,老人记忆犹新,激情澎湃。

  准确判断云层,助我军击落两架敌机

  唐毅老家在泰州刁铺。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1950年10月,正在泰州中学上初三的唐毅毅然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

  1951年1月,唐毅被安排到中央军委气象局干部培训班学习,那时,国内气象人才很少,气象观测还属于高科技,给唐毅他们授课的教员大多是海归人士。460名学员培训4个月后,第一批气象观察员毕业,留下100人继续培训气象预报员,唐毅是其中之一。1952年初,唐毅从培训班毕业后,被分配到丹东志愿军空军司令部,“志愿军的机场主要在国内丹东到本溪之间,当时有4个一线机场,全在丹东附近。”唐毅介绍,自己是1952年4月1日开始在指挥所正式值班,那天也是自己的生日,主要任务就是做气象预报员,为空军服务。

  1952年5月左右,一天,空军司令部接到报告,有4架美军飞机在平壤上空轰炸。志愿军空军司令员刘震问唐毅:平壤天气怎么样?唐毅回答:当天平壤上空有两层云,一层高积云,3000多米,一层层积云,1500米左右。刘震问:云层能保持住吗?唐毅回答:能,能保持大约两个小时。根据唐毅提供的气象知识,当天,志愿军空军出动飞机,利用云层掩护,从8000米高空出击,穿云下降,成功击落两架美国飞机。

  为停战协议、为维护和平服务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前,印度、瑞士、瑞典、挪威等4个国家成立了停火监督小组,为保障监督小组飞行安全,志愿军在朝鲜开城成立气象台,为监督小组服务,当时志愿军气象预报员去了4人,唐毅也赴开城工作半个多月,负责检查相关工作。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美军侦察机还不时在朝鲜上空飞来飞去。1955年春天,唐毅在值班时,一家美军侦察机从汉城起飞后经过白翎岛一路向北,飞到丹东沿岸,在上空兜圈子。“当时是阴天,美军的飞机在云里,高度大约3500米。”唐毅介绍,“司令员问,我军飞机能否起飞,我回答,能,云层无积冰,可以盲飞。”我军飞机起飞后,依靠雷达引导,击伤美军飞机,美军飞机很快飞走。

  气象知识虽然不是枪炮弹药,但在战争中有着看不见的巨大作用。唐毅还记得,有一次空军司令员刘震摸着他的脑袋问:多大了,在哪里学的气象知识,学了多长时间?得知唐毅才20岁出头,刘震说,你们这么年轻,就掌握高科技知识,我们国家有希望。

  两次在美军飞机炸弹下逃生

  唐毅介绍,志愿军机场在国内,美国飞机时不时过来偷袭,沈阳以东都属于战区。唐毅也有两次和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

  第一次是1952年7月,他到指挥所外面的茶炉上倒水,搪瓷缸很烫,他端着缸子在外面等水凉,这时美国的飞机过来了,烧水的战士戴着大草帽,子弹扫射过后,那个战士的帽檐被打飞了,捡起来一看,上面一个洞,当时两人相距不到一米。还有一次是1953年春天,一天中午,他和几个战友到饭堂吃饭,要经过一个小山坡,美国飞机突然来了,“哒哒哒”一阵扫射过后,子弹就落在前方一米远的地方,拿起来还烫手,事后大家分析,美军从空中扫射时发现他们,但放前置量时是按照正常步行的速度,而爬山速度较慢,正因此,大家得以躲过一劫,“我们离死亡也就一米远,不过那时也无所谓,大家都不怕死,毕业分配时征求大家意见,我的选择就是上前线。”

  唐毅后来转业到地方气象台,此后一直用气象知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退休前任内蒙古气象台台长。

  退休后,唐毅定居扬州,一直是社区活动积极分子,还经常利用专业知识发挥余热,是文苑社区老有所为的典范。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汪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