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 安徽大湾村的小康生活图景

2020年10月22日 16:19:21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社会、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千年期盼。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为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荔枝新闻深入全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颇具特色的市、县(区)或村,把笔头和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实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非凡历程与辉煌成就,生动展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拼搏与奉献,展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与温度。 

  荔枝新闻记者/孟煦 戴昭欣(实习)摄像/夏天 剪辑/陈嘉骏

  秋日的大别山层林尽染,野溪淙淙。金寨县马鬃岭脚下大湾村一垄垄茶园依旧碧绿茁壮,这里是中国名茶六安瓜片的主产区之一。

  六安瓜片制作名匠宣善斌最近有点闲——随着喝茶越来越流行,今年他们茶厂把整个花石乡茶农种植的几十万斤鲜叶都收购并且炒制成茶叶了,厂里只剩下一些包装和销售人员在做些收尾工作。

  两公里外,李定和在自家的厨房忙得不可开交——2018年从上海回乡开办农家乐,她的手艺已经在附近城市小有名气。晚上有一行30人要来吃农家菜,李定和准备了拿手的小吊锅和红烧肉。

  张帮若刚刚送走十一黄金周的游客,最近在景区做保洁员不忙也不闲——自从她和老伴的医药费解决了,他们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住进了小洋楼。

航拍大湾村民宿群

  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并不是与生俱来,仅仅几年前,大湾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还记得小时候的穷日子,村里来个挑担子补锅底的,家里没有钱,就用炒的茶叶去换锅底。村里的干部群众为了摆脱贫困奋斗了几十年,到2014年的时候,全村仍有贫困户242户707人,贫困发生率是20.6%,村集体经济更是一片空白。

  变化发生在2015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大湾村脱贫开始走上快车道,修新路、建新居、通水通电、兜底保障……最重要的是,村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

  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

  “高山出好茶。大湾村这里的纬度、海拔、土壤,可以说是茶叶的黄金产区。但是以前这里面临的问题是有茶卖不掉,所以老百姓也不愿意种茶。”制茶匠人宣善斌三代制茶,走遍了安徽各大产茶区,对大湾村出产的茶叶的品质极为认可。虽然大湾村种茶历史悠久,但交通、信息闭塞,加上种植规模小等原因,茶叶种植并没有给村民生活带来多少改善。


大湾村茶园

  2016年,大湾村争取到徽商银行产业脱贫基金1600万元,新建一座占地4524平方米的大湾茶厂,引进安徽蝠牌生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入驻,宣善斌和一些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一起入驻到大湾,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解决了茶叶加工销售的难题。


宣善斌接受荔枝新闻采访

  销路有了,如何让村民扩大再生产,提高规模,又是个难题。宣善斌说,“老百姓固有的观念很难改变,因为茶树的培育有一个比较长的周期,要花钱买苗、培育,三年看不到东西,他就不干了。”

  大湾村决定由政府统一采购茶苗、统一施工,茶树长成后再交给村民管理。随后,茶园从几百亩扩张到一千多亩。2019年,村里又争取到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支持资金500万元,新建了茶园1050亩,改造提升低产茶园1070亩。

  花石乡党委委员蔡志彪算了一笔账,“好的茶叶可能一亩能卖上万块钱,即使不怎么管也能收入四五千,但如果种水稻、玉米,最多一千块钱。”

  为了利用有限的耕地提升经济效益,大湾村一边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村民从农作物种植转向种茶叶;一边开发荒地、抛荒地,将林地周边、河谷两侧的荒地都改造成茶园。蔡志彪说,“我们大湾村现在耕地面积有三四千亩,改造成茶园的就有三千多亩,基本上都是种上茶了。”


航拍大湾村茶园

  大力扶持产业的结果就是村民收入的显著提升。宣善斌向荔枝新闻介绍,茶树一年能收三茬,春茶、夏茶和秋茶,春茶、秋茶做内销,夏茶做外销。“高的收到100-150元/斤,根据季节不同,最便宜的10元/斤,一户最少也能卖到三千多块钱。并且老百姓每年采茶的时间加起来大约40天,老人、妇女都可以参与劳作。”“村里有位70多岁的老奶奶今年摘茶叶卖了五千多块钱,特别开心。”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村子里足不出户就实现增收的还有李定和。

  曾经大别山区是贫困的代名词,在2011年被列入国家连片特殊困难片区。延绵的大别山脉犹如一道天然屏障,孕育了红色的土地和英雄的人民,但也挡住了老百姓致富的道路。那时候村民想要过上好生活只有一条路,外出打工。李定和一家早在本世纪初就举家外出务工经商,在上海一待就是15年。

  2015年,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吹响,尤其是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后,大湾村日新月异。

  已在上海生活了15年、年过六旬的李定和眼瞅着大湾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她想要叶落归根的愿望也更迫切。2018年,她和老伴回乡,从快要荒废的老房子搬入了新盖的“小别墅”。李定和收拾出来5间客房做民宿,自己有手艺,顺便做做农家菜。她的接待能力不高,顶多能做两桌菜。

  “有个餐厅叫外婆喊你吃饭啦,我这个就是妈妈的味道”,李定和谈起自家餐厅的广告语“妈妈的味道”颇为得意。


李定和接受荔枝新闻采访

  经营两年,她的“广森堂”品牌已名声在外,每周五、六、日,李定和的农家菜都被早早预订出去了。十一黄金周期间更是民宿、农家乐爆满,总共接待了约500人,一个假期收入就有一万元。“我在一线城市生活过,我知道大城市的人喜欢什么样的服务,你看我的民宿,都干干净净、亮亮堂堂,装修得很时髦的。”

  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统计过像这样外出务工又返乡创业的村民有12户,“以前村里没有产业,群众主要靠外出务工来支撑家庭。这几年游客增多,大家都看到了商机,一些有创业经验的村民都回到家乡来开办民宿和旅游业。”目前大湾村已经形成了一个特色民宿群,有近500个床位,有农家乐34家。


民宿内景

  吸引村民回乡的是产业,能为村民增收提供支持的也是产业。何家枝一直在思考,没有产业作为支柱的话,脱贫攻坚很难稳定。一次在考察学习中,何家枝看到了漂流项目,她心想大湾村两面是山,中间一条白水河贯穿全村,是不是也很适合做漂流?2019年2月,她在市县两级领导来村里调研时,弱弱地提了这个想法,没想到两级领导非常重视,迅速组织专家考察,3月就开始立项设计。


大湾村“十里漂流”项目

  2020年8月8日,大湾村“十里漂流”一期工程试运营,一直到9月10日天气变凉才结束,漂流项目的毛收入达到80万元。大湾村与漂流项目运营方商定,门票的40%划入大湾村的集体收入。

  漂流项目还解决了大湾村30多人的就业问题,“漂流能增加游客量,游客一旦多了,就可以带动我们的旅游产业,像吃、住、农家乐以及土特产,销量也相应增大。”何家枝介绍,漂流的二期工程预计在明年五一期间交付使用,全部建成后可以带动接近80人就业。

  脱贫不脱政策 摘帽不摘帮扶

  张帮若是在大湾村旅游业中就业的一员,一辈子务农的她没想到有一天变成了“上班族”。曾经一提起她和老伴汪能保,村里人满是唏嘘和同情。

  与共和国同龄的汪能保退伍后回乡务农,娶妻生子。两口子忙活了大半辈子,终于在20年前盖起了三间新房,准备给儿子结婚用。没想到2006年,在上海打工的儿子遭遇交通事故不幸身亡。老两口受到沉重打击,汪能保罹患胃癌,张帮若又有高血压,不能工作,失去生活来源,生活陷入困境。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湾村,走访汪能保家,边看扶贫手册边询问汪能保家庭情况。总书记嘱咐,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扶持。

  当年7月,安徽省就建立了贫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疗保障新体系,汪能保是受益者之一。


汪能保接受荔枝新闻采访

  “我2017年做手术,花了98700多元,大头国家都给我报销了。现在吃药,100块钱的药,我们只要掏5块钱就可以了。”

  有了医保的兜底,因病致贫的汪能保、张帮若夫妇在2018年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也是在2018年,大湾村顺利实现“村出列”。

  现在汪能保住进了易地搬迁的新居,不能干重活的他偶尔上山挖点药材换零花钱。“你看光伏发电分红一年有3000元,家里4亩多茶园流转出去,一年有2000多元,俺老伴在那个公益岗位做清洁,一年有六千……”汪能保掰着手指算他一年的收入。

  像这样精准帮扶的措施,大湾村贫困户户均扶持措施达到7个以上。

  生活的舒心,汪能保脸上多了许多笑容,“儿子靠不了了,我就靠政府。”


大湾村党总支书记 何家枝接受荔枝新闻采访

  金寨县大湾村有1032户,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康故事。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说,“我们目前只有3户7人没有脱贫,到年底都能够顺利脱贫。”

  巨变中的大湾村村民都理解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眼前的好日子让村民更加有信心和希望去攻下乡村振兴这“下一个堡垒”。宣善斌已经在收集销售部门的反馈,虽然年初的疫情稍微影响了内销茶的销量,但外销茶市场格外好,他预计明年收茶的规模还要再提高;李定和精选了一些当地特产摆在自家客厅里,她发现游客来玩都喜欢顺手带点礼物回去;张帮若兜里有钱了,闲暇时间开始研究怎么样能让老伴吃得既清淡又有营养。每当有游客经过汪能保家的小洋房,汪能保就对人介绍说,这是政府给我盖的,六级地震都没得事……

  青山环抱,云雾缭绕,粉墙黛瓦,游客络绎,村民幸福。

  这是大别山深处的小康图景。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