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碰撞火花,专家智库“聚焦”通州湾

2020年10月17日 13:34:5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 天色渐凉,但南通通州湾的建设工地上却依旧火热。

  继吕四起步港区“2+2”码头工程、中天钢铁精品钢生产基地等项目陆续开工后,在刚刚过去的9月,又有9个项目集中开工,其中包括了3个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步入高速发展的通州湾,正加速成长为国家战略新高地、江苏出海新通道、南通发展新未来。

  湾区,已经跃升为城市发展方向的伟大象征。近年来,湾区也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火热的通州湾自然吸引了全国各地专家智库的目光,近日,在由南通通州湾港口开发建设委员会、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对话通州湾论坛”上,来自江苏、浙江、广东的专家学者,围绕对标高质量、聚力一体化、崛起“新支点”的战略要求,为大通州湾“湾区”崛起出谋划策。

  滩涂变湾区,百年梦想迈向现实

  百余年前,南通清末状元张謇在沿海滩涂废灶兴垦、向洋挥鞭,造良田、办实业,开启了近代江海儿女向海而生的序幕,也成为江苏沿海开发的起点。张謇当年耕耘的地方其中就有如今的通州湾,现在,南通儿女接过先人的接力棒,只是,目标已经“升级”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产业港城。

  确定这一目标是有依据的。经过科学论证,南通沿海是难得的建深水良港的区域,据统计,通州湾共拥有585平方公里的海域和陆域面积,这为其拉开现代化产业港城的宏伟画卷奠定了基础。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通州湾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已经站上了乘势腾飞的强劲风口。

  目前,南通以“大通州湾”思维,将沿海4个港口作业区整合为一个通州湾港区。围绕“一年建设、两年开港、三年成规模”的目标,举全市之力推进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确保明年开港运营,加快打造长江“海进江、江出海”的江海联运新通道,为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以及苏南上海等长三角地区企业出海降低成本、提供便利。目前,7个百亿级重特大产业项目已经落户,千亿级的临港绿色高端产业基地可谓呼之欲出。

通州湾雏形已现

  精彩观点汇聚,它山之石可攻玉

  现代化的产业港城通州湾雏形已现,那么,未来之路该怎么走?

  围绕如何在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科学描绘好未来发展的壮丽画卷?通州湾示范区如何有力引领南通“拥湾崛起”?受邀参加本次对话通州湾论坛的专家智库纷纷献计献策,碰撞思想火花。

  南京大学教授宋林飞是较早关注并提议开发通州湾的学者,他认为,通州湾要加强新时代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建设,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和江港一体化文章,一定要通过江海联运、海河联运补齐海港建设短板。同时,充分发挥深水港道稀缺资源优势,发展临港产业,重视与上海港的联动配套和衔接问题,与上海港建立良好关系,推进通州湾2.0版本建设。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布局下,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其发展之路为通州湾建设提供了思路和借鉴。广州大学教授、广州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张仁寿以“广州市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中的角色研究”为题从产业协同发展角度,对区域产业发展现状进行量化和细分,他表示,湾区一定是经济、科技、产业、人才等各类优质资源的集聚之地,通州湾在发展过程中要夯实软硬件的基础,

  对此,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江苏省政府参事徐康宁也表示认同,他以湾区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切入点,以协调发展港产城之间的关系为重点,建议通州湾发展要重视软环境的建设,通过营造特色湾区商业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使湾区既适合生产也适合生活,吸引一流人才在此安居乐业。

智库专家出席“对话通州湾论坛”

  潜心专研成果初现,通州湾发展之路渐明晰

  成立于2014年的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是南通大学主动策应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重大战略而成立的特色新型智库,研究院成立以来,以“对接国家战略,服务江苏发展”为宗旨,积极打造在长江经济带研究领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智库品牌。2016年7月,研究院获批成为江苏省首批重点培育智库,并名列榜首。2020年4月,研究院在省重点培育智库三年期满考核中名列第一,晋级为省重点高端智库。

  对于通州湾的发展,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一直密切关注,多次深入调研,现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目前,研究院课题组已经完成总报告《南通通州湾发展战略研究》、《通州湾示范区引领南通“拥湾崛起”研究》;分报告《国内外湾区建设经验对通州湾发展的启示》;决策咨询报告《高标准建设江苏新出海口的对策建议》,并被转载于江苏省委宣传部《智库专报》2020年第64期,并收到了省领导肯定性批示。

  在此次“对话通州湾论坛”上,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凤华教授分享了相关报告的主要核心理论成果,他表示,目前,通州湾示范区还处于产业夯实的基础期,建议要围绕长江经济带新一轮产业升级转移和分工重组,主动承接临水型、大进大出型、空间升级型高质量制造业转移,聚焦现代纺织、高新电子信息、绿色新材料、高端装备、现代物流,以“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强配套”为关键抓手,打造港产城融合突出、主导产业强势、集聚效应显著、服务配套优质的现代化绿色临港产业新高地。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教授成长春提出,建设江苏新出海口,需抓住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以我为主构建起省部共建与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优化港航发展环境,要聚焦区域港航体系设施瓶颈、数字化转型的困境,规划建设长三角北翼“四代+”未来港,更好地发挥集装箱减压港、长江分流通道、江海转运服务等功能,为全面优化区域港航服务供给体系,高标准建设江苏新出海口提供新路径、作出新贡献。

  (来源:江苏广电南通中心站/陈志斌 龚丹 姜晨光 编辑/苏月)

layer
快乐分享